長篇法談|覺性是戒定慧的基礎——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19年12月21日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訓練覺性

修行一定要了解修行的核心原則,然後去動手實踐。修行的核心原則,首先就是要訓練覺性,訓練覺性生起的方法就是修習四念處,比如,我們不斷地去[覺知]:(1)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不停地去覺知自己:身體行、住、坐、臥,不停地覺知。不停地去訓練覺知:身體動、身體停,不斷地去覺知。身體有快樂,身體有痛苦,也不斷地去覺知。(2)心有快樂、心有痛苦,心不苦不樂,也不斷地去覺知。心貪也覺知,心不貪,也去覺知;心生氣、心不生氣,心迷失、心不迷失,也去覺知。心散亂、心萎靡不振,也去覺知,就只是覺知,覺知身、心的存在。

起步階段的時候,就像隆波講的,要覺知的內容,可以很多選擇。早期訓練的時候,為了讓覺性提升,去覺知那些[現象],某一對就可以了,比如,(1)去覺知呼氣的身體和吸氣的身體,這一對、這一組。身體的行、住、坐、臥,這個也稱之為一組,行不同於坐、不同於臥,看著身體的運動變化,在四個姿勢的變化,這個稱之為相對的法。「一對」其實就是可以相互對比,可以變來變去。(2)苦跟樂,也是一對。就去訓練[覺知]某一對。心裡面的[煩惱]很多,例如,瞋心特別重,我們就去觀生氣和不生氣的心。我們若是貪心很重,碰到什麼都想得到,我們就去看這一對,也就是去看心貪和心無貪:一會兒想要一會兒不想要,一會兒想要一會兒沒什麼感覺。或者我們的心喜歡散亂,散亂於跑去想這個事情、跑去想那個事情,一直在迷失,這個和有覺知自己而不迷失,也是一對。心散亂和心萎靡不振也是一對。要去[覺知]對我們來講最常生起的那個[現象]:每一個人不同,有的人看到瞋心,因為瞋心很重很容易觀,眼、耳、鼻、舌、身、心,每一次接觸到所緣,瞋心都會生起,就去訓練知道瞋心,瞋心一生起就知道。一旦我們觀察到,生氣就會滅去,這個生氣滅去了消失了。一整天就只訓練這個:眼、耳、鼻、舌、身、心,一接觸所緣,瞋心生起了就知道。我們就只是覺知,不去干預它,瞋心會生也生會滅,我們就看到它生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去看[這現象(指生氣)],接下來心就能夠牢牢地記得[這現象],比如我們一整天心裡在生氣、煩躁:生氣了知道,一點不爽也知道,心裡不舒服也知道。生氣不停地往外冒,就常常地去覺知,接下來,一旦生氣,一旦不滿意,哪怕一露尾巴(剛要生氣)就覺知到了,而且是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覺知到(這是品質好的覺性)。起步的階段需要有些刻意,要人為地不斷去覺知,瞋心重的人就不停地去看,心一會兒生氣一會兒消失,心一會兒生氣一會兒消失。貪心重的人就去看,心一會兒想要,一會兒想要又消失了。瞋心重的人,常常去看瞋心,接下來,生氣的瞬間,覺性[自動]生起了!非常重要的是我們修行要得到覺性。貪心重的人一會兒貪一會兒消失,常常地去看。心就能夠記得貪的面貌,將來貪心一動,覺性自行就會生起,覺性能及時地捕捉到:有什麼東西發生在身、有什麼東西發生在心。這樣提升的第一個就是覺性,不停地去覺知。

訓練心安住

如果我們有正確的覺性,緊隨而來的,我們就會得到正確的[定,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提升智慧]。我們能夠正確地覺知,如其本來面目地覺知[現象],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有的人,觀不出來心安住,高僧大德怎麼去教導?心沒有安住的時候及時地去知道!心沒有安住,就是心迷失心跑掉,不停地在動盪不安,一會兒跑到眼根,一會兒跑到耳根,一會兒跑到鼻根、舌根、身根,一會兒跑去想,不停地跑來跑去,心不停地在動盪不安,沒有安住。此時高僧大德就教導,讓我們及時地去知道,心沒有安住的時候,心跑去看及時地知道,心跑去聽及時地知道,心就會安住起來不跑了。心跑掉其實也是一種[現象],如果能夠及時地知道心跑掉了,就等於我們正確地如其本來面目的知道[現象],安住的這個狀態就會生起。如果明白這個原則,就什麼[現象]都可以[觀照],不僅僅只是心跑掉的這個[現象],貪生了知道貪,如果正確地覺知,心就會安住。覺性及時地知道生起了貪心,心安住,變成了觀者,就會自行安住。如果我們抓不住安住的狀態,就去及時地知道心沒有安住的狀態,心跑掉,跑到眼耳鼻舌身心,心跑到法,意思就是心跑去想,這個是最頻繁生起的,因此絕大部份高僧大德,他們都會去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

隆布敦長老也開示說,「心跑去想,想多少也不知道,停止想才會知道,但是必須仰賴於想」,就是放心去想,依然心跑去想、心迷失跑掉了,要有覺性地即時知道,因為常常地看到「迷失是這樣子的狀況」,覺性即時地知道迷失的狀態,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所以他才會開示說,「想多少也不知道,停止想才會知道,但是必須仰賴於想」,我們及時地知道「心迷失」的時候,那時候已經沒有想了。

隆波田長老也教導說,這個想就像老鼠,覺性就像貓,那個念頭一生起來就會跟著跑,然後貓這個覺性就會抓住老鼠,老鼠跑不掉了,念頭一旦停止,知者就會生起。

牢牢抓住原則,知者的生起不僅僅只是心裡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及時地知道心去聽、去看、去聞,去跑到聞、去嚐、去觸,心同樣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生起了貪心,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生起了瞋心,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生起了迷失,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苦樂、生起了苦樂,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當下這一個身體在呼氣還是吸氣,心也會安住變成觀者,看到身體在呼吸,有覺性地知道身體在呼氣,心就安住,變成觀者,同樣都可以獲得[定]。因此,正確的[定]仰賴於正確的覺性,讓它生起。佛陀曾經開示說,好的覺性、圓滿的覺性,會讓[定]圓滿。我們提升覺性,就會獲得[定],會自動自發地獲得[定]。

覺性的生起

訓練不停地去觀[現象],佛陀為我們介紹的[現象],就是在四念處裡面的那些。在四念處裡面有一些篇幅,是為了奢摩他(止)。有的只是一味的奢摩他,有的是為了奢摩他和毗婆舍那(觀),比如安般念,修成奢摩他也可以,修成毗婆舍那也行。觀心,既有奢摩他,也有毗婆舍那。因此在四念處裡面,含括了奢摩他,也含括了毗婆舍那。但是我們此刻還沒有講到毗婆舍那與奢摩他,我們只是講到覺性。覺性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只要是缺乏了覺性,戒也不存在、[定]也不存在、慧也沒有。一旦沒有戒定慧,解脫也就是道果,不可能生起,道果不生起,解脫的知見,也就是知道什麼[煩惱]已經斷、什麼[煩惱]還沒斷,不可能生起。如果是阿羅漢,就會清楚地照見涅槃,就會認識涅槃:它就在我們的眼前,圓滿無缺,不用送心進涅槃。有的人教導說,涅槃就像某一個世間,我們要去的時候,我們就想到,我們心就會跑到那個涅槃裡面去。那個不是涅槃,那個不是佛陀開示的涅槃,那個是梵天外道的涅槃。

我們要訓練覺性,覺性的生起是因為心能夠牢牢記得[現象],心要想能夠牢牢記得[現象],我們要能常常地看到[現象],首先我們要常常地訓練看[現象]: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常常地去看,接下來,生氣一旦生起,忘了自己,想要打人了,然後呼吸急促,類似我們要用到力量的時候,呼吸就會加速,又如,貪很重的時候,呼吸也會急促,因此,[煩惱]生起,呼吸就會加重,我們曾經訓練及時地知道呼吸,現在呼吸一旦加重,覺性會自行生起,[煩惱]自然會滅去,因為覺性已經生起了。我們訓練常常去觀[現象]。去觀[現象]時,去觀我們所擅長的某一對就可以了,擅長於觀身體,就去觀身,觀身可以從好幾個角度看,不用看身體裡面的所有一切,比如說只需要看當下身體是在呼氣或是吸氣,這一對就夠了。如果不喜歡觀呼吸,有的人去看身體的行住坐臥。比如當下這個身體坐著,去感覺。就只是感覺身體坐著,就只是去感覺。

〔不要讓心變得一本正經的。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因為我們太虛偽了,要裝出修行的樣子,這太虛偽了,必須要這麼坐,先把身體打壓,坐得規規矩矩的,坐到位了之後,讓心一動不動的,然後再觀身體坐。這個根本是不懂事!〕當下已經坐著了,只需要身體坐著,這麼坐也行。你們還記得隆波坤尊者怎麼坐的嗎?要修給你們看嗎?他是蹲著坐的那種,蹲著的方式很困難,但是那個姿勢他很舒服,而且他的[定]很容易生起,什麼姿勢很舒服他就坐。必須要擺姿勢才能感覺嗎?不用。去感覺身體,感覺身體這裡痠那裡痛那裡癢,試著去看,一會兒看,隆波越這麼講,那個癢越快,為什麼剛才不癢?剛才癢,但是沒有感覺,已經抓完了,現在隆波一提醒說,身體癢,才關注了,這裡有癢,全身開始癢了,就關注了,有興趣了。

幾種快樂的心

要常常地看見,或者我們的心,當下這一刻,我們的心是苦還是樂,就去感覺,快樂也去感覺,不苦不樂也感覺。快樂的心有好幾種情況,貪的心也有快樂,善的心也有快樂,超越善超越不善,也就是接觸到涅槃的心也有快樂,但是快樂是不一樣的。貪的心有快樂,但是是很辛辣的那種快樂。善法的那種快樂,是清涼的那種快樂。[煩惱]的那種快樂是很燥熱的,但是涅槃的快樂是超越那個,是真正的快樂,不是因為善法或者不善法而快樂。

快樂有好幾種級別,我們現在認識什麼樣的快樂,[煩惱]的快樂認識嗎?別人來讚美我們:你真漂亮。一旦知道被別人讚美,就很快樂。我們覺得我們太美了,別人故意諷刺說,你根本不美,長得很醜。你心裡就很煩,心裡面煩,就沒有快樂。如果心滿意,與所緣相遇就會有快樂,那個稱之為貪。如果心是善的,有時候也有快樂,比如我們坐著聽法,感覺到有快樂嗎?我們心有興趣要聽法,心是善的,有善法,滿意於要聽法。但是當隆波不停地講法,就開始肚子餓了,食物味道不停飄來飄去,有時從左鼻孔、有時從右鼻孔吸進來,想到隆波停止講法我們才可以吃飯,快樂就消失了,然後變成生氣來代替了。

有時我們正在洗澡,有香味飄過來,包括蓮蓬頭裡面有很香的味道迸出來,就好像有誰放了很香的花,我們心裡有貪就會喜歡,洗著洗著,如果發臭了,心就會有瞋。有滿意的[所緣]來接觸,貪心就會生起。有時候快樂,是因為我們獲得滿意的所緣,我們就會生起貪心。有時候快樂,是因為心沒有隨順[煩惱]跑掉,這個稱之為帶著善法的快樂。至於涅槃的快樂,我們還沒有品嚐過,先要去用功修行,要超越善跟惡,才會遇到真正的快樂,那樣的快樂,我們不用進、不用出,沒有生沒有滅,那是一種永恆的快樂,涅槃是永恆的。

我們的心有快樂我們要知道,能夠感覺到心有快樂的時候,心有痛苦我們也知道,是寧靜也知道,心散亂也知道。一旦隆波講到涅槃,大家感覺到嗎?心散亂了,不停地在想了。涅槃是無法靠思維的,什麼時候心放下對於名色身心的執著,沒有了欲望,心不再執著於名色身心,心就會擺脫了煩惱,會看見涅槃。什麼時候還有欲望存在,心就會執著,心就會抓取眼耳鼻舌身心,會抓取名色,就不可能見到涅槃。

不淨觀、思維死亡

我們的心,有什麼[煩惱]生起,我們不停地去覺知,我們自己能夠意識到,我們是貪心重的人還是瞋心重的人。誰知道自己瞋心很重的,有嗎?誰意識到自己是貪心重的人?想這個想那個,誰意識到自己是迷失的人,心一整天走神,在發呆的?有的人舉了三次手,很好,看到[煩惱]很多。看得出來,每一個人不一樣。

每個人都有貪瞋痴,如果我們是貪心重的人,貪心頻繁地生起,貪心一直在染污我們的心,我們就透過奢摩他先對付它。奢摩他對於那些貪心重的人,譬如我們喜歡女人,非常非常喜歡,見到每一個都喜歡,我們就去做不淨觀,漂亮的美女僅僅只是皮膚、頭髮、指甲漂亮,如果她不停地流膿往外面流,如果掉了牙齒,她的漂亮就不存在了,僅僅只是頭髮、牙齒、皮膚漂亮,因此出家的話,剃度師就會引導觀頭髮、皮膚、牙齒,這樣我們就可以戰勝貪

如果我們貪心很重,想出名,想有錢,就去思維死亡,你多麽厲害,最後也會死。在大城府時期,國王死了,就用黃金的棺材裝在裡面,做大的佛塔,一旦被別人盜墓,就會把骨頭扔掉,他的骨頭跟普通的骨頭一樣,跟雞的骨頭、牛的骨頭沒什麼區別。假設我們非常的偉大,誰都很恭敬尊重,最後不尊重了,他只是把你的黃金全搶走了。看嘛,無論你多麽偉大,時間一過去,根本沒有人認識你,像現在你碰到大城府時期那些大人物的骨頭,你會合掌頂禮嗎?有一種人會拿,他在骨頭裡面找彩票的號碼。一般的人碰到骨頭的話,會用腳去採那個骨頭。

有一個人是隆波的同事,很年輕時一起去修行,去頂禮高僧大德。有一天去一個寺廟,隆波坤帶另一個師父一起過去,去頂禮隆波貼長老,然後就去他的下院,那個人走過去,去到墳場,看到骨頭,想說這什麼骨頭,用這個腳去踩一踩,真的是人的骨頭,根本沒在意。

晚上回到寺廟睡覺,隆波坤長老就跟他講說,今天晚上,你換一個寺廟睡覺,不要睡在樹底下。一般的時候都是在樹底下睡的,就是搭一個帳篷。他命令說,今天晚上你們不能夠住在樹底下。

想著這很奇怪,一般都在樹底下搭帳篷,因為長老命令了,就在空曠的地方去搭帳篷。

到了晚上,聽到有人走路的聲音,蹦蹦,不停地走來走去的,打開帳篷看是誰,沒有人,帳篷關上,隆波就去打坐。還是有人在走,走來走去的,因為看到隆波[對他]沒有興趣,不注意他,他就把自己變大,那個腳特別特別大,一腳踩到帳篷一點都不剩的,然後隆波入[定],他進不來,那個鬼努力地要打,但是打不了,因為隆波可以入定,最後靜坐得差不多了,就該睡覺,正準備躺下來,狂風暴雨來了,特別強的狂風暴雨,很多樹都倒下來。想起隆波坤長老所說,如果在樹底下,肯定給樹砸了,那個鬼可以用力把樹給推倒。第二天早上起床看到,寮房帳篷周圍全是各種各樣的樹木倒下。好玩嗎?好玩。這怎麼辦?好玩了要知道好玩。

用想蘊去界定

要努力,一直要努力,要不停地去覺知,身體呼氣覺知,身體行住坐臥覺知,身體動、身體停,左轉、右轉覺知。甜甜地笑,看到身體笑,去覺知,就只是感覺,用心在感覺,不停地去感覺,接下來,就提升我們的覺知去界定:我們感覺的身體不是我,那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我們提升我們的界定、定義。最開始只是去感覺,接下來,我們加入「好的想蘊」,就是從三實相(無常、苦、無我)的角度去界定,去觀坐著的身體不是我。最開始先思維也行,一旦心自己看到的時候,就只是去感覺,最開始我們只是感覺身體的行住坐臥,我們不停地訓練,去界定:坐著的身體不是我,就好像是某一個被心臨時借住的一個外殼,我們不停這麼去思維,是在鋪路,讓想蘊去看待,一旦想蘊懂得界定,就只去感覺,感覺到身體不是我,是一個外殼,是一個洞穴,僅僅是物質,不是我,不是人,不是眾生。不停地去觀察,這個心就開始契入毗婆舍那。毗婆舍那必須仰賴於正確的想蘊,才可以修習毗婆舍那。有的人混水摸魚說,想蘊是毗婆舍那的天敵。如果把無常的界定為常,不快樂的界定是快樂,不是我把它界定成我,這個稱之為「顛倒的想蘊」,凡夫都有。我們要提升,提升我們的界定,界定這個身體是無常,身體只是一堆物質,不是我。最開始我們用覺性,常常地去覺知身體,就只是覺知身體,一旦覺知到非常嫻熟,身體一動就覺知,我們就進一步地去界定,這個動來動去的身體不是我,好像一個機器人。就好像一個機器人不停地動來動去,心是命令的人。不停地去觀,接下來,不用刻意去界定,就會自己意識到身體不是我,感覺到身體不是我。

誰曾經刷牙的時候,感覺到這個手不是我的,有嗎?從理論上面來講,刷牙是最頻繁的,刷牙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手這一段不是我,如果來聞聞,聞的時候就會感到手不是我。去訓練,別讓心呆滯地。像那個(學員)心是呆滯的,這個根本是不懂事,當下笑了,要看到那個笑的不是我。

要訓練覺知,最開始要提升覺性,接下來去提升智慧,透過界定,能自行界定的時候,就是毗婆舍那了。已經說過了,覺性正確的時候,正確的[定]就會生起,大家跟得上嗎?今天是舊生的禪修班,所以隆波教得更加細一點。

大家一定要去實踐,如果能夠離苦的話,一定要在今生就離苦。如果做不到,就讓苦減少一點。這個世間充滿了苦,去到梵天是不難的,證到三果的時候就會到達梵天。如果這個做不到的話,那就證初果,或是二果,可以在上面(界天)繼續修行。這個世間會越來越難生存,局勢不停地在變,曾經賺錢很容易,以前爺爺奶奶給我們留下了遺產,現在的事業有時候三個月就破產了,已經全部都變了。我們現在要想跟得上的話,就很累。不跟著它,修行讓自己逃掉算了。讓很享受這個世間的人,讓他們繼續待在裡面,真的好可憐,但是也要先可憐我們自己,要去用功修行。

(完結)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選出五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例如,靜慮林ShiNeLingMonastery的菩薩眾)。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0.08.20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