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固定形式的修行是必須的——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21年05月23日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心的升降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寺廟的弟子死了好幾個,並不是得了新冠肺炎,是得了其他的病,他們的親人就來請求幫他們的親人做一下功德迴向,事實上,人死了之後投生好還是不好,在活著的時候就要訓練。我們要訓練讓心習慣於有覺性,亮堂的心就可以去到善道;如果心是鬱悶的,去到惡道的機率就會比較高。這是五世皇時期的語言所表述的方式,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如果心是非常亮堂,大概可以評估,去到善道的機率會比較高,如果心是苦悶的,大概可以評估,去到惡道的機率就會比較高。…

關於心本身,它自然的狀態是中性的,既可以契入好,也可以契入壞,類似於[定](一境性),它是屬於中性的法,既可以生在善的心,也可以生在不善的心。心本身是既不好也不壞,它之所以會苦悶、鬱悶,是因為被不善法所籠罩、控制。因此,讓我們投生到善道或惡道的,其實就是善法或不善法。在臨終的時候,我們的心夾雜著不善法,那麼就會投生到惡道,大概可以這樣評估。我們要努力訓練自己,及時地知道「不善法」不是「心」,只是跟心同步生起的現象,它本身並不是心,「善法」也不是「心」,是跟心同步生起的現象。

心本身是清明的、亮堂的,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壞,之所以會鬱悶、苦悶,是因為煩惱所籠罩;它之所以會更加亮堂,是因為善法進來。善法跟心同步生起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心很輕鬆、很舒服,會慢慢漂浮起來,但是如果不善法進來控制心,我們心就會沉重,會越來越下墮。如果心是善的就會漂浮起來,如果心是不善的,就會開始下沉,下沉到最多的程度,會下沉到地獄。如果心是善的,則會輕鬆、舒服,便能往生善道,投生為人、天神或梵天,可以有次第地提升。梵天的心是輕鬆、舒服的;我們覺得自己很好,但是跟梵天的心相比,梵天的心更加細膩、更加輕盈,所以上升得更高。更高並不是指三維或者四維空間的高度,而地獄在地底下,也是屬於心的空間,那是一種感覺。心如果輕鬆舒服,類似於飄起來、上升起來;心如果有煩惱,類似於往下墮,就會沉浸在黑暗裡。我們要慢慢認識、了解自己的心:好的心會漂浮起來,壞的心就會往下墮。

要多多訓練,持續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最終我們就能夠清楚地區分「心」與「善法及不善法(心所)」,也就是,把心從「跟心組合在一起的事物」分離開來。我們就會看到所有的現象,它們進來造作心,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是暫時摻雜進來,很快就會滅去;不管是好還是不好都是平等的,生了就滅,生了就滅。心看到了這實相就會明白,無論投生到天神、梵天或是人類,雖然都是善道,依然不值得多麼滿意,比如投生到梵天,依然有死亡、退失的時候;投生為天神,也有死亡、退失的時候,因此依然不能放心。有福報滋養的心,有快樂是真的,會輕鬆舒服,但是不能疏忽大意、不能放心,因為還會退失。

我們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多多探究心的實相、心的事實,心會慢慢聰明起來,就會慢慢地鬆開,不再執著,無論是好還是不好,都不再執著,心就可以從所有的造作中自由出來。

心的造作有三類

造作總共分為三類:造作不好(造作惡行)、造作好(造作善行)、或造作不造作(造作不動行)。無論是跟心同步生起的哪一種造作,都會讓心有負擔、讓心有苦。不停地去觀察、體會,幾天、幾月、幾年,不停地去訓練,到了某一天心就會提升到超越好壞的階段,但這必須要訓練很久。

要慢慢地去訓練,初步階段壞的方面就會減少,好的方面越來越多。比如我們訓練修行,不停地觀自己的心,就會看到所有的善法,生了就滅;不善法生了就滅;所有的心無論是好的心或是壞的心,都是一樣的生了就滅,最終就會看到,所有的[現象]都是生了就滅,於是就會知道實相:根本沒有什麼是真正的「我」,沒有什麼是恆常的、沒有什麼是永久的,所有一切都是生了就滅,無論是好、壞、苦、樂、粗糙或細膩,都是一樣的,包括心本身。「心」與「心同步生起的現象(心所)」都是同步生、同步滅,例如,生氣的心與生氣,是同步生、同步滅,是一起在工作的。我們就會看到,根本沒有「我」存在。每天去訓練、去用功,有一天就這麼照見,心就會舒服,會慢慢地進步、慢慢地提升,就會離煩惱和苦越來越遠。佛使比丘註解「阿羅漢」的意義,他說得很好:阿羅漢是遠離煩惱的人。煩惱是屬於世間的,阿羅漢徹底鬆脫掉了。

生起覺性、定、慧

起初,最重要的起點在於要覺知自己,一旦我們覺知自己,心跟自己在一起了,是苦、是樂、是好、還是壞在心裡生起了,我們就立刻看見。看見什麼[現象]正在呈現,稱之為覺性。真正訓練心到達安住,變成知者、觀者,稱之為心有[定],也就是心擁有了安住的狀態。

仰賴於覺性,知道正在呈現的[身心現象],以安住且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智慧就會生起。智慧其實就是看到實相。智慧不會無緣無故生起的,智慧要想能夠生起,必須要有正定作為生起的近因。正定其實就是心安住的狀態。[正定]不會無緣無故生起的,如果我們有覺性的話,在生起正念的時候,正定也會生起。慢慢地去訓練,慢慢地去觀、去體會,每一天不停地去訓練,有一天就會知道,有一天就會領悟。

有一個居士寫了一封信來給隆波,他並不是來請教而是來分享,表明自己的感恩。他特別感恩基金會跟法工組製作出YouTube,有視頻可以看。他開始訓練修行時沒有什麼起色(心不寧靜),但是仰賴於聽YouTube視頻,不停地去觀[身心現象],打坐了之後也不停地去觀[身心現象],並沒有打壓心,心就集中起來,寧靜下來,每一天去用功,越來越進步,有一天不知道為什麼某個[現象]翻過去,心就生起了法喜、生起了快樂、生起無窮無盡的快樂,然後眼淚就流下來,憶念到佛、法、僧的功德,對三寶生起了堅定的信仰,這是他分享的。

讀了他的信之後覺得很好、很舒服。他從來沒有見過隆波,是仰賴於所有法工組製作出來的YouTube,獲得利益,獲得快樂。有這樣的人,對三寶獲得了堅定的信仰心。大家也一樣要仰賴於自助,而不是每一天來跟隆波在一起就可以見法的。看到隆波,只是看到了一個色身,我們必須要修行,我們的心變成出家僧,我們才能看到出家僧,如果我們的心是魔王,就看不到出家僧。

四種漏

越修行,就會離苦越來越遠。曾經包裹心的「漏」,就會慢慢地消融,慢慢地被清除。緊緊把我們的心纏縛在三界的結縛,聖道可以清除它。漏本身也是煩惱,它是不停地滲透到心裡面的煩惱,比如「漏」:黏著於色、身、香、味、觸(五),所有的修行人無法往前走,幾乎都是輸給了五。「見漏」:所有的邪見。「有漏」是卡在十二緣起裡的「有」,心卡在境界裡面,喜歡創造那些境界,不創造境界就待不下去,感覺必須要有境界可以待;如果擺脫了「有」,會看到空,就很害怕,如果心去到空裡面,害怕自己會徹底消失,類似從懸崖上面掉下來,所以心就會創造「有」,有望去構建這樣的「有」、那樣的「有」,心就會卡在「有」裡面。

修行時就要觀察,我們修行是在「有」裡面,但是我們看不出來那是屬於「有」,就會卡在裡面很久。如果我們認識「有」,就不會卡著,對嗎?阿姜巴山!心卡在「有」裡面,我們誤以為這個很好、很溫暖、很安全,有地方可以待著,以為修行人必須要有很好的「有」來待著,事實上那是屬於漏。還有另外一個漏就是「無明漏」,奇怪的是,無明和漏彼此是因和果,有無明就會有漏,有漏就會有無明,滅的時候它們會一起滅去。

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

我們每天要慢慢地去訓練,隆波給大家分享的,類似於把地圖給大家看:到終點要這麼走、那麼走。讓大家知道去哪裡、路在哪裡,要不停地走,有一天就會到達。我們的目標在哪裡?在東方、還是西方?往西邊不停地走可以碰到、往東邊不停地走也可以碰到,實際上目標是一樣的,可以有幾個不同的方向,取決於你擅長於哪一種方式、透過哪一種工具去做,因此想抵達涅槃,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如果從工具的角度來講,可以坐飛機、騎自行車、走路、開車或是坐船,只要方向是對的,每天會離我們的目標越來越近,煩惱會不停地減少。從方法的角度來講,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有的人必須先修行禪定,讓心與所緣真的變成一,寧靜而有力量,從禪定退出來之後,去觀身、觀感受,這是一條路線。有的人無法修行禪定,就去覺知身、心,直到生起剎那、剎那的[定],稱作剎那定。

一旦有一瞬間、一瞬間的[定],去觀身、觀感受是不合適的,因為剎那的[定]太短了,身和感受存在的時間——色法的壽命比心或名法的壽命還要長,因此一瞬間、一瞬間的[定],去觀色法會很困難,那就[以剎那定]觀名法——跟心同步生起的名法,苦、樂、好、壞,它們也是一瞬間生滅,跟心同步生,跟心同步滅,就像前面說過的,這是以[慧引領定]的人的路線,不停地觀下去,直到有一天,心同樣也會自行進入安止定,但是這路線不太有玩具(神通等能力),只是能夠離苦。能夠離苦已經是非常美的事情了。

把有限的時間用來訓練心

在《阿毗達摩》的一個論典裡教導說,佛陀的正法能住世五千年:第一個一千年:有[三明]阿羅漢。(三明: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和漏盡明,也就是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第二個一千年:有[愛盡]阿羅漢。

第三個一千年:有阿那含(第三果)。我們現在屬於這個時代第四個一千年:有斯陀含(第二果)。第五個一千年,有須陀洹(初果)。論典(《善見律》)是這麼說的。【註釋】

事實上,證到初果之後,終有一天可以抵達涅槃的。初果的須陀含[預流果],類似於船已經來到河流了,慢慢順著河流,怎樣都可以擺脫河流進到大海的。見到了法,證悟初果的聖者,有一天都會抵達涅槃。…

佛陀時代,許多人可以體證道果、涅槃,一樣的法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取決於我們是不是動手去訓練。要每一天訓練,不用關注每一天會得到什麼,只要每一天去訓練自己的心,至少也可以去到善道。每天用功修行,心很舒服、寧靜、乾淨、亮堂,就會離涅槃越來越近。每天訓練到什麼樣子,就什麼樣子,不用焦急,越焦急越得不到,越做不到。

要在固定形式裡用功

每一天、每段時間,別白白的浪費了,以覺性去觀身還是觀心,取決於自己的擅長,每天要有固定形式的用功。如果不去用功的話,心就不太有力量。隆波敢百分之百的說:「如果沒有固定形式的修行,心就沒有力量。」為什麼敢這麼說?因為隆波見到隆布敦長老後,仰賴於曾經訓練的[定]來修行,力量非常的強大,但也只能用來修行兩年,[定]就不夠了,心力不夠了。一旦增加[定]的力量,心又可以繼續上路,又可以進一步提升。…

沒有什麼事可以做時,就去觀呼吸,覺知自己,別放任自己坐著走神。別讓心昏沉,要讓心醒過來,要讓心去覺知自己。別讓心昏昏沉沉,誤以為很好,心昏沉不好,心有癡要覺知,但是有的人吃飯後徹底睡著了。

(1) 我們要做固定形式的練習,打坐或做什麼的時候,不要扔掉覺性。比如,我們坐著,心不停地左擺右擺,想去找觀什麼才好?此時要知道心在左擺右擺。心在找,要知道心在找。一旦碰到了奇怪的東西或值得注意的東西,心就完全撲過去抓住它、緊盯它,浸泡在裡面時,我們要有覺性地知道:當下這一刻心已經浸泡在裡面了。

在固定形式裡面打坐用功的時候,要覺知自己,看到身體坐著,身體呼吸,心要覺知,一旦心有什麼動靜、變化的時候,我們隨著看見。我們並不是禁止心跑,而是跑了之後要隨著知道。如此訓練,心就會慢慢平靜下來。如果我們刻意想寧靜,努力讓心寧靜,這樣心就亂了,心掙扎了,心已經在工作了。如果需要讓心寧靜,坐著,去覺知,輕鬆自在地去覺知,心是怎麼樣子的,它在做什麼我們要去覺知,到了某一點,心就會自行寧靜下來,自行集中下來,並沒有強迫讓它寧靜,並沒有強迫讓它集中下來,是自行集中下來的。一旦寧靜下來,再發生什麼,我們再去知道。

因此在固定形式用功的時候,修行某一種禪法,心左擺右擺時,如果拼命想去強迫它,要知道。一旦心寧靜了,舒服、覺知、覺醒、喜悅,就進一步去觀,就會看到心[自行]工作,一會兒有喜生起、一會兒喜又滅去,一會兒樂生起、一會兒樂又滅去,不停地去觀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去觀。


(2) 有些人能夠在[定]裡面開發智慧,因此在固定形式用功是必須的,這樣可以讓心有力量。如果心沒有力量的話,類似於拿著很鈍的刀去砍樹,樹一動也不動,根本沒有力量,但是心有[定]、有力量的話,類似於拿著很鋒利的刀,砍什麼東西一砍就斷了。

我們的工作是要砍包裹著心的「漏」,一砍就要把它砍斷,然後心就會徹底的從漏裡面解脫出來。隆波曾經有疑問:「這個無明會生起漏,漏又會生起無明,怎樣才可以消滅呢?」它們是一起被滅的,是透過澈見四聖諦而滅掉。如果我們還沒有來到這點,就要每天去用功:持守五戒,在固定形式裡面去用功。心拼命掙扎,想讓它寧靜,我們要及時地知道,或者心一直在裡面找,要觀什麼好?也要及時地知道。心故意昏昏沉沉地去找寧靜,也要及時地知道,最終心就會集中下來,寧靜、亮堂,它會自行發生。有的人亮堂、一動不動後,不往內開發智慧,就從禪定裡面退出來,之後就去觀身、觀感受,觀身體裡面的感受,繼續去開發智慧。

(3) 有的人一旦心集中在裡面後,看到裡面的[現象],就可以繼續工作。心在集中之前,看到它們工作的狀態,看到之後就集中下來,一旦集中下來之後,裡面還在工作,心安住變成知者、觀者,就看到內在的所有[現象],都是生了就滅。比如,有時候心會跑去抓光明或抓住空,看到心跑去跟光明打成一片,或跟空打成一片,一旦及時地意識到心跑去跟光明或空打成一片,尋伺就會滅掉,會看到喜生起,喜又滅去,有樂生起,樂又滅去,變成了捨受,捨受一段時間之後,捨受也會滅去,也許會變成喜或樂之類的,就是這麼不停地盤旋,在禪定裡面開發智慧。

因此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的時候,可以修好幾種方式,我們可以先讓心寧靜,一旦心寧靜之後,退出來是心自行退出來的,不用主動退。如果我們刻意退的話,就會頭痛。如果想打坐就去坐,一旦退出來之後去觀身、觀感受,看到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不停地觀下去。

有的人一旦心集中,進入禪定了,可以在禪定裡面開發智慧,不用刻意去幫忙思維,想讓它更加聰明、有更多的知見。心會自行上路,看到內在的[現象]不停地生滅,有時也不知道那是什麼,看見某東西生、某東西滅,沒有想蘊進去界定,比如「這個稱之為尋,這個稱之為伺」,根本沒有這樣的語言。想蘊只是不停地界定三[實相],並不從概念法去界定「這是這個、那是那個」。

因此固定形式裡面用功,必須要做,最起碼會得到[定],可以用於開發智慧。比那個更高的是,在禪定裡面開發智慧,有人也可以做得到。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持守五戒,每天安排時間在固定形式用功,其他剩下的時間,則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要怎麼用功?有眼睛就看、有耳朵就聽、有鼻子就聞、有舌頭就嚐、有身體就去感知接觸,有心就去想和造作,這是很自然的現象,禁止不了的。既然禁止不了眼睛看到畫面,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要及時地知道心中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鼻子聞到味道,舌頭嚐到味道,身體接觸對象,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要及時地知道心中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心接觸到法的所緣,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也要要及時地知道心中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

比如,心寧靜,「寧靜」是法的所緣,以心感知的,一旦心寧靜後,如果我們很滿意於這種寧靜,依依不捨,對這寧靜非常地飢渴,這樣就已經迷失進去了。對寧靜滿意,我們要有覺性及時地去意識到。

我們活在外面的世間,在日常生活中,六個根門都在工作,我們只需一個工作,也就是心對什麼境界,無論是色、身、香、味、觸、法,只要心生起滿意或不滿意,要有覺性及時地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訓練的時候,自己的心滿意於色、身、香、味、觸、法時,要及時地知道;不滿意也要及時地知道,這個稱之為「收攝六根」,如此,戒會自行生起,這是高階的戒,稱之為「根律儀」。

接觸境界[六塵]的時候,我們的心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及時地知道滿意或不滿意,心就會契入到中立、寧靜、快樂,既有戒又有定,而後不停地[觀照心的實相],累積「積分」,到了某一點,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生起正確的領悟、正確的明白。這種智慧不是思維法的智慧,思維法的智慧稱之為「思慧」,我們真正要體證道與果的智慧是「修慧」,這是超越於思維的智慧,源自於看見的智慧。

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好好地訓練,心安住之後,在日常生活中,一旦接觸[現象],心生起滿意、不滿意,及時地意識到。我們並沒有觀六個根門,只是觀一個根門,也就是知道這個心[意根]。比如,眼睛看到畫面就緊盯畫面,聽到聲音就跑到聲音,這是不可能有結果的,因為那樣的接觸生起得非常快速,生起在眼根只是一瞬間,怎麼可能來得及專注?在專注的那一刻心已經散亂了。

我們不用去控制眼、耳、鼻、舌、身、心[意]六個根門,六根跟六塵接觸時,我們不用去關注,只是接觸之後,滿意及時地知道、不滿意及時地知道,這樣我們就會生起根律儀。我們收攝六根,不是有眼睛不看,有耳朵不聽,有心不去想,不是這樣子的,有眼睛就去看,有耳朵就去聽,有心就去想,但是接觸所緣之後,有滿意及時地知道,不滿意及時地知道,稱之為「收攝六根」,我們會獲得戒,稱之為「根律儀」。我們不停地收攝六根,我們的心不散亂,不會動🗎起伏,[定]就會生起,在我們睜開眼睛的時候,心就已經有[定],這跟我們進入禪定(禪那)是兩回事。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有[定],接下來智慧就會生起,有時候會生起正確的領悟、正確的明白,我們會有喜、有樂,有短時間的心滿意足,但是不會超過七天。道果生起的時候,這是聖道的智慧,可以清除煩惱,清除結縛,心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快樂。一位高僧大德曾經分享,在他能夠放下心的時候,快樂了一年多,之後他的心就進入捨受的狀態,就一直是這個樣子,沒有成為什麼。

總結三部分的訓練

大家訓練三個部分:[持守五戒]、[固定形式的用功]、[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如果大家能夠做到這些,就可以在法上面進步。如果某一個是欠缺的,那就不可能進步了。如果扔掉了固定形式的用功,例如,好幾個人來隆波面前說:「我不做固定形式了,只在生活中培養覺性。」隆波一看:「唉!你有多牛(厲害)啊?心根本沒有什麼定。號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開發智慧?做不到!心散亂,能做什麼?」

因此,固定形式裡面用功,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去做。如果不做的話,要想提升自己是很難的。如果沒有作固定形式用功,很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或開發智慧。

每天要訓練自己,我們的心就會慢慢地清明、慢慢地亮堂,越來越輕鬆自在,心裡煩惱的數量就會減少。因為煩惱讓我們的心黑暗、沉重,如果不停地培養覺醒性、開發智慧,心就會越來越輕鬆,越來越開敞,心會類似於漂浮起來,浮出世間。世間,就是十二緣起裡的「有」,沒有訓練的話心就會一直浸泡在這個「有」、那個「有」。要慢慢去訓練。

隆波看了這個人的信,今天說的法有一點難度,今天就到這裡。

(完结)


【註解】
正法住世五千年的二種說法:

  1. 《善見律》卷18說:「於千年中得三達智;復千年中得愛盡羅漢,無三達智;復千年中得阿那含;復千年中得斯陀含;復千年中得須陀洹;學法復得五千歲。於五千歲得道,後五千年學而不得道。萬歲後經書文字滅盡。」依此看法,勝義正法住世五千年。
  2. 《長部義注》的說法:
    第一個一千年:有四無礙解阿羅漢。第二個一千年:有六通阿羅漢。
    第三個一千年:有三明阿羅漢。我們現在屬於這個時代。
    (三明: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和漏盡明)第四個一千年:只有慧解脫阿羅漢,不再有神通了。
    第五個一千年,只能證悟三個有學果(初果、第二果、第三果)。
    現在是佛滅兩千五百多年,有三明阿羅漢,擁有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和漏盡明,也就是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據說現代還出現擁有神變通的阿羅漢,由於現在已經不是六通時代了,所以即使擁有神變通,也被稱為三明阿羅漢,另一方面,如果是菩薩行者則可以有五通而缺漏盡通。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2021年直播開示中,選出十講,整理成文並標出小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影、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在今日特別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8.28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