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法談|如何正確地聽法——隆波帕默尊者

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21年06月06日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去聽心裡正在講的法

坐著等待聽法的時候,自己也要修行,因為「法」一直在現身,如果我們足夠聰明的話、如果把心打開來接受法的話,就會發現「法」一直都存在著。比如,只坐著等待聽隆波講法,這說明依然沒有明白什麼是「法」。隆波是否講法,法本身就已經存在了。這取決於自己的心有沒有打開來接受法,如果一味地想著:「隆波還沒開始講法,還沒有法可以聽。」這樣就誤解了。

事實上,法一直在現身,一直在演示著。大乘佛法裡面講到,佛陀一直在講法。因此,在等待聽隆波講法的時候,我們要往自己的內心聽一直在講的「法」:一會兒演示著「善法」,如信、精進、念、定、慧之類的;一會兒演示著「不善法」,如寧靜之後有散亂之類的。要訓練去聽心裡面一直在講的法,心裡每天都在講法,何時有時間就可以去聽。是否見到高僧大德,都可以在自己的內心裡面聽法,它一直在演示善法,演示不善法,一會兒演示苦、一會兒演示樂,有時候又會演示世間法給我們看——獲得地位、損失地位;獲得財富、損失財富;有苦、有樂;有讚美、有批評,在心裡面這麼盤旋變化著。

想到別人對我們讚美,心就會膨脹;想到別人對我們批評,心就很萎縮,就要這樣去聽法。獲得了財富,例如中了彩劵,但不建議你們去玩這些。中彩劵的時候很快樂,心很膨脹要及時地意識到。買了彩劵沒有中,心萎靡不振也要及時地知道。那些玩彩劵的人真的很可憐,把自己的未來、生命、希望都寄托在很空虛的對象上。想修行的話就別關注那些賭博之類的,那是屬於不好的生活習慣,不管是否符合當地的法律,那些都是不好的生活習慣。買彩劵之後不中的機率相對更高,彩劵開獎了之後,只有少數人會很高興,多數的人會很痛苦。我們會聽法的話,這也是法呀!我們的心高興要知道、心難過也要知道,這就是法已經在演示給我們看了。

法不只是演示什麼東西的生起,無論是色法還是名法,法比這個更深邃:所有的色法生了就滅、所有的名法生了就滅,不停地去體會、去觀察。修行不會有任何的例外,說:這段時間不用修行。

[有的人說]:這段時間是修行的時間,這段時間不是修行的時間,比如,坐著聽隆波講法時不是修行的時間,先聽法之後才去實踐。這些人根本不懂事。

事實上,法已經存在。聽隆波講法之前大家要不停地去讀自己的心:心散亂,想這個、想那個,要及時地意識到。或者,心是善的,用心等著聽法,要及時地知道心是善的,想聽到法。在聽的過程中,要去聽真實的法,隆波講的只是聲音而已,那並不是法,沒有誰可以教給誰法。

隆波說的這些,一旦聽了以後我們就去想,事實上這並沒有見到法。以前的時代,高僧大德在講法的時候,就這麼教導:「你動手直接去修行,現在就修行!」我們要及時地去讀自己內心的法。法是私人訂製式的,我們要去看:當下這一刻是萎靡不振,及時地知道;當下這一刻心很愉悅,及時地知道。不用擔心聽法沒有聽懂,沒有誰可以透過聆聽法而明白法,聽法僅僅是一個外援而已,讓我們的心不停地思維法,跟法打成一片。因此在以前的時代,跟高僧大德學法的話,我們就坐著修自己的行,他講他的法,每個人都執行自己的職責。如果心在哪個地方卡住了,高僧大德自然就會把法講給我們聽,心會接觸,哪些法是針對我們的,心就會醒過來去聽:哪些法是一般或屬於別人的法,我們的心就會繼續修自己的行。修行是必須這麼作的。

現在就正在修行

在聽法之前要不停地讀自己的心,在聽法之中也是不停地讀自己的心,不用害怕聽不懂。已經說過了,沒有誰可以透過思維、透過分析去明白法。如果我們會修行的話,就不停地去閱讀實相,去看我們的心正在演示的真實法:一會兒演示善法、一會兒演示不善法、一會兒演示苦、一會兒演示樂,不停地去觀察體會,一會兒演示高興、一會兒演示不高興,沒有任何的例外,從一起床就開始修行了。

聽法,是不停地去聽我們內心真實的法。至於見到高僧大德,那並不是重點。如果我們可以不停地讀自己的心,如果可以從自己的內心不停地學到法,我們就正在從佛那裡聽到法,這個所謂的佛、佛、佛,不是佛陀的色身或是高僧大德的色身。真正佛陀的意思是指覺知、覺醒、喜悅,所以隆布敦長老才會對隆波教導說:「八萬四千個法蘊,全都源自於純淨無染的心。」如果我們的心還不純淨無染,演示的法就會既有善法也有不善法,就會一團糟。

所以我們不要浪費時間去別的地方找法了,要回過頭來找自己的身、找自己的心。真正的法就在我們自己的身、心上,尤其是在我們心裡面。身體是心的家,如果我們觀心,觀不到心的話,類似於我們找家的主人找不到,就去他的家門口守著,很快就會見到家的主人,也就是,我們覺知身體就可以看到心。一旦我們能夠看到心,法就在我們的身心上演示。

身體正在演示實相

比如,身體本來坐得很舒服,很快地就演示苦給我們看,法會自然地教導我們。比如,我們覺知身體一會兒癢、一會兒痛、一會兒痠,一會兒餓、一會兒渴、一會兒想上廁所,這全都是法在現身呀!不停地在演示身體是無常的,一會兒呼氣、一會兒吸氣、一會兒行、住、坐、臥,一會兒動、一會兒停,都是在演示無常。身體也在教導我們法,看到這個身體一直是被苦逼迫著:吸氣進入,很快就有苦了,必須要呼氣來解除痛苦,呼氣之後一會兒又苦了,必須要吸氣來解除痛苦,啊!身體一直在被苦逼迫著。如果不觀呼吸的話,也可以觀身體的行、住、坐、臥四威儀,看到身體坐著不久就會苦,必須要換姿勢,這個法已經在現身了,要懂得去訓練、去看,而不是從別的地方去學法,要在我們的身心上面去學法,要真的看到。別只是一味地去這個地方學法、去那個地方求法,哪個地方都沒有法,法就在我們的身上、心上。

要不停地覺知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就會看到身體是無常的:呼氣之後會吸氣,站著之後坐,坐了之後臥,臥了之後躺,動了之後會停,它是無常的。為何必須呼氣吸氣呢?呼氣、吸氣都是為了解除苦啊!每個呼吸之間都有苦。為什麼必須要換姿勢呢?換姿勢也是為了解除苦,在每一個姿勢裡都存在著苦,這麼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有的人覺性、智慧非常細膩,觀身就會看到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只是一堆物質不停地進進出出,在新陳代謝,比如,吸氣之後要呼氣,吃進去之後要排泄,喝水進去後要小便之類的,有物質元素在新陳代謝。到某一天沒有新陳代謝了,身體就會死去,比如,吸氣進去呼氣不來就會死去,呼氣之後吸氣不來就會死去。身體什麼時候會死去,我們選擇不了,強迫不了,什麼時候都有可能會死。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就會看到身體只是一堆物質,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

三解脫門

要觀身體,看到它是無常、苦、無我的,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不需要知道三個角度。在證悟道果的時候,有的人是透過看到無常而證悟道果的,有的人是看到苦,有的人是看到無我,比如,我們看到身體生了就滅,看到苦生了就滅,看到快樂生了就滅,看到呼氣、吸氣生了就滅,看到行住坐臥生了就滅,心就會知道實相:身體根本找不到任何實質的意義,生了就滅、生了就滅,然後心就會放下身體,或者看到心本身也是生滅的,看到它的無常,有了之後會沒有,什麼東西生了都會滅去,透過看到無常而解脫,稱之為無相解脫門,因為界定的對象生了就滅。或者我們看到苦,身體是苦、心是苦,然後就會放下身心而解脫,稱之為無願解脫門。有人智慧很細膩,看到身體不是我,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心也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這麼照見就會放下對身跟心的執著與抓取而解脫,稱之為空解脫門。

這些是從某個角度:無常、苦或無我的角度而解脫,但是動手修行的時候,不用想太多,去覺知色法或是覺知名法都可以,智慧會看到無常、苦或無我,看到什麼都行,要去用功。我們早先修行的時候,看到身體不停地生滅、生滅,心快樂生了就滅,心痛苦生了就滅,這是在看無常,但是心在證悟道果的時候,看到無常、苦或無我而證悟都有可能。有些人看到生滅、生滅後,頓悟心不是我,或者頓悟身體不是我、我不存在,這是看到了無我。我們選擇不了,心會自己選擇的。我們的職責只是聽法:聽身上演示的法、聽心裡演示的法,法一直都在提供給我們聽,不用花費,不用花上網的費用,僅僅要看到實相,事實就在我們的身心上演示著。為什麼大家沒有看到?因為大家不知道法就在自己的身上、法就在於自己的心上。世間法方面,有望作為因,苦作為結果,這是世間的,也是在自己的身、心上。出世間方面,有戒、定、慧作為因,有解脫或滅作為結果。戒、定、慧生起在哪裡?也是生起在身、心上,證悟道果,真正抵達涅槃的時候,已經超越了身和心,是自行超越的。

身、心和煩惱的奴隸

我們[研究]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如果心有望生起,心有執著、心生起掙扎,就會用身和語去做這個、做那個,不停地迎合煩惱。身體是非常可憐的,它變成了心的奴隸。心一直在使喚它,為了讓自己可以滿意。

有煩惱的心是非常的自私,它利用身體整天不停地做這個、做那個,只為了迎合煩惱的需求。身體真的非可憐,因此不要殺死它;有些人修錯了,討厭身體。如果修行正確的話,就會對身體慈悲,看待身體像一個很可憐的眾生,就會這樣看待它,不會討厭它。這個身體真的好可憐,而心是最壞的,它不停地命令身體做這樣的壞事、做那樣的壞事,說壞的話、做壞的事,因為心是壞的。

進一步修行,不停地觀察心裡面的法,就會慢慢看見,心本身沒有壞,心本身是煩惱的誘餌(奴隸),就像身體是心的誘餌(奴隸)一樣。心變成望和煩惱的誘餌(奴隸),真正壞的是望和煩惱,心並沒有不好、並沒有壞。心是老老實實的(中性的),一旦有不好的造作參雜進來之後,心就變成貪、瞋、痴的奴隸。我們觀來觀去就會發現,這個心也好可憐啊!心也像是一個很可憐的眾生,不應討厭它。

有的人修行之後討厭心,最後將心滅掉,變成無想有情天的眾生,他們不喜歡心,認為有心就會有[苦和煩惱]。他們沒有看清,事實上,心本身是清明的。心有苦、有黑暗,這是因為煩惱不時地參雜進來。講到煩惱習氣,這是屬於世間法。但是來到出世間的話,心已經擺脫了心的狀態。心本身是苦,心是屬於蘊,滅苦或涅槃已經擺脫了蘊、擺脫了苦。[世間和出世間]別混淆了。有人說修行後會這麼照見:心是恆常的,心是快樂的。這種說法很容易讓人混淆。還在修行的心跟超越修行的心完全是兩回事,別混淆了,把低階的法跟最高階的法混淆,這是不行的。

漏煩惱和心笑了

世間法中動🗎不安的,其實是望和煩惱不停地逼迫心,去想不好的。煩惱習氣進來控制心,稱之為「漏煩惱」,這是把心染污的煩惱,一旦染污成功就開始強迫身體,進一步讓身體變成奴隸。把心先變成望跟煩惱的奴隸,而後用身體來迎合望跟煩惱,去說不好的話、做不好的事,如此,煩惱習氣已經充分發揮,變成貪、瞋、痴了。

煩惱習氣就是這麼運作的。煩惱習氣藏在我們的骨髓裡,稱之為「隨眠煩惱」,它染污我們心的時候,稱之為「漏煩惱」。當它控制我們的身跟語的時候,已經變成了貪、瞋、痴,這已經很粗糙了。對我們的身心帶來麻煩的其實就是煩惱習氣,別人並不是我們的敵人,煩惱習氣才是最壞的罪魁禍首。因此佛陀在悟道成佛的時候,他跟煩惱習氣打招呼,嘲笑煩惱習氣(指,望)說:

望啊!你是創造房子的主人。我輪迴那麼久,現在已經認識你了,房子已經徹底被我拆掉了,你再也不可能給我創造房子了。」

因此,望(煩惱習氣)是我們真正的對手,佛陀戰勝它的時候就嘲笑它。關於「嘲笑煩惱習氣」,隆布敦長老有一個詞彙稱之為「心笑了」,這不是一般坐著的笑,一般只是喜悅而已,他所說的心笑是說,心在嘲笑煩惱:「啊哈!你這煩惱再也不能操控我的心了。」這個隆布敦長老稱之為心笑了。心笑什麼?不是坐著笑而是心在嘲笑煩惱習氣。這跟佛陀悟道成佛時嘲笑望是同一回事:「這個創造房子的主人(望),我已經認識你了,房子已經徹底被我拆掉了,你再也不能為我創造新的房子了!」如此嘲笑煩惱,隆布敦長老稱之為心笑。心笑就是這個意思。要來到這點之前要不斷地學習、探究:這個身體真的是我嗎?這個身體真的是好的寶貝嗎?不停地觀來觀去就會發現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

五種魔王

事實上,身體真的好可憐,會被心中的煩惱命令去做這個、做那個,累得要死啊!比如,隆波看到現在[泰國的]男人比女人更漂亮,不是隆波變了,而是男人打扮得非常漂亮,又是畫眉、又是塗口紅之類的,非常漂亮,身體本來好好的,卻不停地為它塗上東西,汗也流不出來,因為毛孔全被堵住了,這是在迎合煩惱習氣、迎合心的望,身體真的好可憐呀!有的只是苦呀!

身體被蹂躪、欺負,心是剝削者,心又進一步被煩惱習氣蹂躪、欺負。真正的罪魁禍首就是煩惱習氣,這是真正的「煩惱魔」。煩惱魔生起後,心就會掙扎造作,這稱之為「增上行魔」。心造作之後[享受樂],就會被「天子魔」控制,最後身體被壓制蹂躪受苦,忍受不了,就會死去,這是被「死魔」控制,而我們的整個身心就是「五蘊魔」,事實上,六道輪迴根本就是這麼盤旋的,沒有什麼。別白白的讓時間流失。…

要知道修行的方法


去別的地方找法、聽高僧大德講法、閱讀三藏經典之類,以前隆波也是這麼做的,這麼做是為了知道「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其實就是不停地學習自己的身、學習自己的心,法就在身心上面演示,讓心安住,不跳進去[對象],最後智慧就會生起,體悟到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心是無常、苦、無我的。我們聽法或閱讀法是為了知道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的方法就是了解自己的身、了解自己的心。要想了解自己的身和心,心必須要安住、要有定,以覺性覺知身、以覺性覺知心,以覺性覺知對象,比如,我們身體正在動,要以心的覺性去覺知身體動來動去。覺性是覺知的主體,及時地知道身體在動,心是觀者,就會看到動的不是我。

大家試著動一動,別想太多,是我或不是我?試著去動,它[身體]有告訴我,這個是我嗎?它不是我,只是一堆物質元素。因此,它已經在演示法了,它只是一堆物質,根本不是我。但是迷失於世間的人,會誤以為這是我,什麼都是我: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家、我的房子、我的車、最後是我的世界、我的宇宙。那些天文學家看到銀河系、看到宇宙,就說這是我們的銀河系、我們的宇宙,將這個「我」不停地擴大,越擴大越迷失在世間,「我」就會越多。迷失越少,「我」就會越來越少。如果有「我」就會有苦,就會背著苦。

我們一旦明白了,聽法不用很掙扎,我們聽法、去找高僧大德是為了要知道修行的方法;閱讀三藏經典之類,也是為了知道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其實就是認識自己,如其本來面目地了解自己的身和心。

了解自己的身和心有兩個工具:覺性(正念)和正定。以覺性覺知身體在動,心安住而有定(成為觀者),就會看到動的身體不是我,是無常、苦、無我的。或者煩惱生起時,以覺性覺知貪、瞋、癡的生起,心安住變成觀者,就會看到貪、瞋、癡並不是心,是臨時參雜進來的事物,來了就走、來了就走。但是煩惱會命令心做這個、做那個,然後為心帶來痛苦。看來看去就會發現心不是我,煩惱來或是善法來,我們選擇不了。我們無法命令心快樂,禁止它痛苦也不行,命令它好也不行,禁止它壞也不行。就這麼去觀察,看到心本身是無我的。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心也是無常、苦、無我的。不停地觀下去,知道之後就會放下。一旦如實觀照,心就會厭離。一旦厭離就會放下執著與抓取。一旦放下執著與抓取就會解脫。解脫什麼?解脫包裹著心的漏煩惱。

清除四漏而證果


漏煩惱既黏糊又厚重,它非常厲害,一層一層地把心包裹著,總共有四層外殼。比如,[漏]是習慣於五,習慣於找快樂,去找色、身、香、味、觸,去找好的色、身、香、味、觸。[見漏]是習慣於很多的看法與想法,認為我是真的存在。[有漏]是心習慣於要創造「有」,創造給心待的地方,否則心沒有地方可以待,就太自由了,這也是一個外殼。它是一層一層的。最裡面的殼是[無明漏],這是屬於無明習性。漏煩惱屬於心的一種慣性。所有的煩惱會進來控制心,會迷迷糊糊地控制心。會看的話,就會看到心根本沒有自由,心是被四種漏煩惱纏裹著:[見漏、漏、有漏、無明漏]。

慢慢地修行,一旦證到初果聖者(預流果、須陀洹),包著外殼的漏煩惱就會死去一部分,也就是,「見漏」或錯誤的見解會死去,因此我們的心會舒服一些。進一步修行,證悟三果的時候,就可以清除「漏」。再進一步,證悟阿羅漢的時候,清除了「有漏」(對於「有」的黏著),清除的話,就可以清除「無明漏」了,那個殼就會徹底斷裂。一旦無明斷,所有漏煩惱就斷了。但是如果無明還沒有斷的話,就會再次創造新的外殼,就會創造新的漏煩惱。

證到初果(須陀洹)聖道的時候,清除一部分包裹的漏煩惱,就會呈現空、光明、愉悅。但僅僅一瞬間,漏煩惱就會再次重新把心包裹起來。如果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漏煩惱變薄了,因為第一層被清除掉了,讓我們產生邪見的「見漏」被清除掉了,所有的邪見在那一刻就斷了,因此包裹著心的漏煩惱就會減少。證到三果(阿那含)時,再進一步觀察,心依然有外殼包裹著,心依然還存在著「有」,我們的心是這樣子或那樣子,都是在創造十二緣起的「有」,但此時還必須仰賴於「有」,藉著「有」才能生起戒、定、慧。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心依然黏著於某樣東西,心依然還不自由,還是被東西包裹著;證到三果聖者時,進一步觀察,真正包裹的其實就是對「有」的黏著——心要找待的地方,否則會覺得很空寂。由於習慣於創造「有」以及習慣於和無明在一起、習慣於和誤解在一起,而沒有徹見四聖諦。

一旦徹見四聖諦,漏煩惱就會被清除,隨眠煩惱(有愛、無有愛、慢、掉舉、無明)就會被清除。隨眠煩惱比漏煩惱更深,無明是最深的煩惱習氣,是不現身的,看不出來的。現身之後就變成漏煩惱,或變成粗糙的貪、瞋、癡。我們就透過呈現出來的現象學習,直到聖道生起,就可以清除隨眠煩惱。法是這麼學的,從我們自己的身上學、從我們自己的心上學,慢慢地去觀察、去體會,不難的。

僅僅需要不放棄,選擇去戰鬥,要用心,要正確地知道,知道我們要學習的對象其實就是去探究自己的身、自己的心。要認識修行的方法,訓練心變成知者、觀者。一旦心安住變成知者、觀者後,來觀身就會知道身的實相;一旦心安住後,以覺性來覺知心就會看到心的三實相,如果看到了就會放下,就會有次第地生起道果,就會一直減少煩惱習氣的影響力。要戰鬥,要用心,從現在開始下定決心,一有機會就要聽法,但不是指聽視頻,而是在自己身心上面去聽,要去做到,就會知道佛陀真的存在,佛法真的存在,聖僧真的存在,就會自己親證。好了!今天就到這裡了。

今天一大早隆波就想,用什麼東西來講?已經講了幾十年的法了,不知道要講什麼了。到了時間,一看到大家的煩惱,就講得很流暢了——看到大家坐下來等著聽法,有的人等著聽法的姿勢,心是散亂來、散亂去的,隆波一看到大家的煩惱,法本來是沒有的,就出來了。

隆波講法,是沒有提前備課的,是大家給了隆波一個提示:在屏幕上看到大家的臉,隆波就很容易講法,因為看到了煩惱。大家要努力修行,今天還可以指點,接下來必須要自己可以指導自己,隆波不可能追隨你們生生世世教導你們。如果可以很好地教自己:當我們的心跟法是一體的,就會知道佛陀或高僧大德是一整天都跟我們在一起。如果我們的心看到法的話,佛陀或高僧大德是一整天都在為我們講法的。至於高僧大德的色身、佛陀的色身,到了時間就會滅去,就會死去,但是真正的佛陀、真正的佛法、真正的聖僧,就在我們自己純淨無染的心裡,是不死的。好了!就是這些。

(完結)


【《法句經》老品153、154偈】

經多生輪迴,尋求造屋者,但未得見之,痛苦再再生。
椽桷皆毀壞,棟梁亦摧折,我既證無為,一切愛盡滅。


編者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2021年直播開示中,選出十講,整理成文並標出小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影、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在今日特別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1.08.28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