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16年1月2日A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 〈修行四念處,心要成為知者、觀者〉
呼吸——看到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當我們有空的時候就及時去訓練,有五分鐘就去訓練五分鐘。如果心不停地走神,就沒有任何的意義。
呼——覺知自己;吸——覺知自己。覺知什麼?覺知身體在呼,覺知身體在吸。我們並沒有在緊盯呼吸,[只是]看到這個身體在呼吸。別去緊盯,如果緊盯呼吸,就變成「風遍」(十遍處之一)。
慢慢去訓練,我們訓練[定],是為了開發智慧。我們看到身體呼、看到身體吸。如果不喜歡觀呼吸,就去看身體行、住、坐、臥,看到身體動、看到身體停,心只是觀者。不管修行「四念處」的任一個,都不可以扔下知者的心——觀身要有心在觀;觀受也要有心在觀;觀心是善還是不善時,心一定要成為觀者;觀名法、色法在工作時,看五蓋、看七覺支、看四聖諦時,心一定要變成觀者。
如果沒有「觀者的心」(知者的心)是無法真的開發智慧的,這是真正的訣竅。[以往]修行的人不少,去參加禪修營訓練,說是修毗婆舍那(內觀),但事實上並不是修毗婆舍那,因為並沒有把「心」準備好。
「心」準備好了,就是心要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變成了「觀者」,這樣的心是源自於我們修習了「心學」。要想來到「慧學」去觀名色身心的實相,一定要先經過「心學」,讓心準備好,心變成知者,這是非常重要的。隆波看了很多修行人,那些有成效的人是因為心變成知者,能夠知道名色的[三實相](無常、苦、無我)。
2. 〈辨別不善心和善心〉
如果心沒有變成知者,只是緊盯者、專注者的話,觀腹部升降就會緊
盯腹部、觀呼吸就會去緊盯呼吸、觀手就會去緊盯手、觀腳就會去緊盯腳、觀身體就會去緊盯身體。如果緊盯,心就會非常的憋悶,緊繃、沉重、僵硬、昏沉、遲鈍的心是屬於不善心,那個不是屬於大善心,是不可能有智慧的。善的心分兩類:第一類就只是善心,但是沒有開發智慧;第二類就是善心但包含開發智慧的。
善心有一種狀態就是沒有苦。我們的心若有苦,哪怕只有一點點,心就變成不善。善心有兩種感受:快樂的感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捨受)。如果心有痛苦的話,一定就是不善心。因此我們好好去觀察,那些動手修行的人,若心沈重、緊繃、僵硬、遲鈍、苦,那是屬於不善心。真正的善心是輕鬆、柔軟的,如果是僵硬的就不對;是非常敏捷的,不是遲鈍、僵硬、或昏沉;是非常的敏捷,不會懶惰,會努力、精進地去覺知
[現象],這樣就適合去開發智慧。在覺知所緣的時候,會老老實實知道,就只是去知道。如果不老老實實地去覺知,看到這個所緣心就喜歡、看到那個所緣心就不喜歡,那麼我們的心是不善心。
3. 〈要從心學到慧學〉
要慢慢地去觀察,心學是非常重大的。隆波從教導大家修行心學之後,有很多人進步到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數也數不清。到了今天能夠分離蘊的人已經數也數不清了,因為隆波是有次第教導的,要把心先準備好。開始教導的時候,有人問:「你為什麼不教導去觀身,為什麼教導去觀心?」因為要把心準備好。用什麼去開發智慧?是以心來開發智慧,不是以身體來開發智慧。
我們要學的學科是戒學、心學和慧學,不能跨過去,不能省略,一定要圓滿學習。無論你多厲害,如果不學習心只學習身,那是不可能有收穫的。有的人修行到死,一直黏著於一個地方,只是緊盯身體:如果觀腹部就緊盯腹部、觀手就去緊盯手、觀腳就去緊盯腳、觀呼吸就緊盯呼吸,不過如此而已,因而觀身的時候沒有看到身的[三實相],觀手、腳、腹部沒有看見[三實相],有的只是遲鈍。因此,我們要提升我們的心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一旦我們的心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有的人具有過往(前世)的福報,曾經開發過智慧,一旦心變成知者,蘊就會分離了。
有的人福報累積不多,一旦心變成知者,就只停在覺知而已,這就需要去刺激一下,讓心可以開發智慧。如果心是如如不動的,要用念頭去思維,讓心去工作,努力地教導心去看[三實相]。例如,我們只看到身體呼、身體吸,這稱之為有覺性;我們教導說:「所看到的『呼的身體』是被心覺知的對象,不是我,是正在呈現的一種狀態,事實只是一堆物質元素不停地進進出出,包括呼吸,只是一堆物質元素不停地在變化。」就如此去教導,然後心會看到[三實相]時,就不用去想了,它會自己照見「呼的身體、吸的身體不是我,只是一堆物質元素,感覺到身體好像是一個袋子,一會兒膨脹、一會壓縮,不是我、不是人、不是眾生。」
我們開發智慧就可以清除邪見:「有我、有眾生」。但是不會無緣無故的[生起智慧],如果沒有足夠的[定],就會只是一味地思維而已。
有的人教導說:「不用去修習[定],只需要一味地思維。」如此思維下去,有的只是散亂。想得很多,心就只是散亂。
心沒有修習[定],就不會有結果。除非有的人波羅蜜非常多(過去曾修習過),想來想去,心就會沉澱下去,因為在想的時候會變成奢摩他,讓心寧靜。比如,不停地想到[三實相],心會寧靜,或者想到身體是不淨的,心就寧靜。一旦心寧靜後(不再想了),就得到了[定],但是這樣的[定],絕大都是心沒有真的歸位,是不停地想而得的[定],與隆波所教的[定]不同。
隆波教導大家的[定]是:修習任何一個禪法,及時地知道心的跑動,一旦知道心的跑動,心就會安住而不跑,心就會歸位,就可以繼續去開發智慧(分離蘊和照見三實相)。有的人不停地想,心寧靜了,但是蘊並沒有真的分離。
4. 〈佛陀教導去知苦,不是去想事情〉
修行有非常多的方法,如果沒有佛陀悟道成佛的智慧(分離蘊和照見三實相),我們是不可能走這條路的,因為太難了,因為太簡單而難。比如,誰都討厭痛苦,不想碰到痛苦,但是佛陀讓我們去「知苦」,知苦難嗎?根本不難,身體是苦、心是苦,知苦就是去知道名、色而已。
我們卻以為知苦是:一定要去知道苦的感受,一定要痛、一定要痠了,而後我們再去知道;如果是舒服的感受,就不用去知道。這個泰文的譯語,有時會讓法產生偏移,以為知苦是一定要去知道苦的感受。又如,有的人教導說:「佛陀說:『各位修行人!你們打坐的時候,身體正直,去覺知當下。』當下是臉,所以,只能去覺知臉,不能去覺知別的東西。」這樣的教導就會走偏。
泰文翻譯的知「苦」,並不是去知道「痛苦的感受」,而是去知道「名和色」。知道當下,就是要去覺知當下的[現象]。當下的[現象]或狀態,就是名法和色法而已。還有什麼[真實的現象]?還有涅槃,那是大家沒有見過的。我們去覺知當下的那些[現象],也就是去覺知名法和色法,而不是去覺知我們想的事情。我們想的事情是屬於世俗諦,不是真實的[現象]或狀態。修習毗婆舍那要去覺知這些[現象]或狀態,要看到這些[現象]或狀態呈現[三實相]。如果我們一直在思維、在想事情,這是沒有[三實相]的。我們今天想、明天想,想著同樣的事情,這是沒有[三實相],[這些想的事情不是真正的現象]。
當我們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別混水摸魚。
5. 〈佛陀教導的法是前善、中善、後善〉
佛陀教導的法,非常的美,在[修行]起步的階段非常美(前善),[修行]中間也很美(中善),[修行]最後也是很美(後善)。大家聽說過嗎?佛陀的法在起步很美、中間很美、最後也很美。
他並沒有教導說:「只是在最後很美。」但是有的人是不要「因」,不在因地上面下功夫而只要「果」。
6. 〈只直接追求心空則煩惱依舊〉
今天有的人教導,要的只是空,只追求空,帶領心去空。一旦有念頭、有演繹、有造作生起,就把它們扔掉,讓心空空的,呵護那個空。有的人教導說:「不要執著任何東西。」不斷地引用佛陀的法語說:「所有的一切不值得去執著、抓取。」不執著什麼?不抓取什麼?他們認為戒、定、慧都不需要,不需要什麼東西。這就像在大海扔掉了船(認為不用船就能抵達大海的對岸)。他們說什麼都不執著,想著不執著,感覺很舒服,心就會空,覺得很好,覺得心裡沒有什麼負擔,但事實上他們的煩惱依然在心裡面,[就像坐在糞坑上,但是不知道是坐在糞的上方]。
如果去到有些道場,看到他們(禪修者)很快樂、非常寧靜,非常愉悅快樂,我們一定要問他們說:「怎麼做才會這樣的?」
如果他們說:「是修習戒學、心學和慧學,圓滿之後成為這樣的。」我們就隨喜他們的功德。
如果他們說:「把念頭扔掉,帶領心來到空,心再也不執著什麼東西,讓心空空的。」我們就別相信他們。他們(不修因就想獲得果)比佛陀更厲害,這是不可能的,他們不在因地上面下功夫,要的只是果。
7. 〈佛陀教導有因有果的四諦〉
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去省思,佛陀教導我們什麼?
佛陀要我們在因地上面去斷苦因(集諦),苦因一定要斷;而苦一定要去知道,而不是無緣無故地在果地上面下功夫。佛陀只是要我們去知苦(苦諦),苦是欲望的結果,欲望是苦因,要斷的是欲望。當我們要斷欲望時,要知苦,而不是無緣無故地帶領心來到「滅諦」,跨越了[知苦(苦諦)和去斷苦因(集諦)]。
聖道(道諦)呈現的時候,是戒、定、慧圓滿的時候,尤其是智慧圓滿的時候,清楚照見了苦。什麼時候清楚照見苦,就什麼時候斷苦因。什麼時候知苦,就會知道名色或身心不是什麼好的寶貝,本身就是苦,心就不再執著名色或身心。欲望,就是我們想要讓身心快樂、想要心離苦。…我們清楚地照見了苦,就會清楚地斷苦因(欲望)。也就是那麼一剎那,知苦就會斷苦因。當苦因消失的時候,涅槃就會在那一刻呈現。因此我們要知苦、斷苦因,清楚地照見滅諦,會順著那一刻呈現。
我們不能無緣無故地讓涅槃呈現,無緣無故呈現的涅槃是假的涅槃。隆波的修行並不是用想的方式說:「所有一切都是空的。」
8. 〈閱讀佛使比丘的禪書〉
隆波[大學時期]也曾讀禪宗的書,心裡會生起一些奇特的感覺,覺得空空的,大家就是那麼去學的。事實上那是不好用的。禪宗,事實上是要進入[定]的,而不是坐在那個地方去想、思維。當時大家學的只是表皮,不停地想,讓心空空的,不執著這個、不執著那個。那不是真的好用。
隆波曾學習過好幾種禪宗的書,心空空的,看著世界空,空無一物,有一段時間看了很多佛使比丘的書,看到所有一切都是空的,心會舒服自在。後來見到一位師父,名為阿姜素清。阿姜素清引用巴利經典說我的見解錯了。
我想著佛使比丘為什麼這麼騙人,然後去頂禮他,並不是找他麻煩而是去詢問他,為什麼說:一切都是空,地獄、天堂沒有,下一世沒有、過去世沒有,有的只是當下。
當時佛使比丘坐在石頭椅子上,整個人把椅子全坐滿了,因為他個子非常大,有雞飛到他身上。我就給佛使比丘按摩,並問他:「師父!為什麼您教導死後就空了。」
他就笑著問我:「那你認為我是邪見嗎?」
當下知道自己理解錯了,就頂禮他,向他懺悔,因為自己愚痴,自己讀得沒有很圓滿,而黏著於他所講的空和不執著;曾經想著什麼都不執著,心就非常的舒服,其實心裡煩惱並沒有消失。這時知道自己錯了,讀了他的書卻沒有了解。佛使比丘也教導觀呼吸的十六個階段,沒有別人講過。他也講觀呼吸,並不是只講空或一切都不執取。我們[要]回來看自己(這是因),不執著是果,我們一定要在因上面去作。…
9. 〈不抓心和所緣以及阿姜布贊的棒喝〉
後來繼續修行下去又錯了,隆波想到中道——修行時有心和所緣(被心覺知的對象),隆布敦長老說觀心,但是佛陀說要知道苦,苦在這個地方是被覺知的對象,心和所緣要看那一個?中道是兩個都不要,最後什麼都不要。所以,隆波訓練的方法是坐著送心去看所緣,心就跑到所緣(呼吸),準備抓住呼吸時,不去抓住,然後逆回去找心(知者),找到知者要抓取時,不去抓住,然後逆回去找呼吸,如此不停地來來回回,最後在中間沈下去,所有的念頭、演繹、造作都熄滅掉了,沒有時間、沒有什麼念頭,只剩下知元素。
隆波從這境界出來後,心想涅槃就在這裡了,訓練了一段時間。
後來再觀察,想著這奇特的境界是不是禪定?佛陀為什麼沒有教導這個?自己不可能比佛陀厲害,因為佛陀沒有這麼教導過。
其後便去頂禮隆布貼尊者說:「我懷疑這是禪定。」
隆布貼尊者說:「對!這是禪定,但是可以去訓練,因為這樣的禪定已經沒有人在修習了,去訓練到嫻熟。」
隆波說:「但是我害怕黏著。」
隆布貼尊者說:「沒關係,如果你黏著,我會來幫你。」然後,隆波每一天去修習。
有一天碰到阿姜布贊尊者。隆波以前從不認識阿姜布贊,也沒聽過他的名字。那一天隆波去清邁,晚上拜訪隆布信尊者的一位弟子,名叫阿姜通因尊者,因為認識他。去到了他的寺廟門口,有位年輕的出家法師在門口等著就說:「阿姜布贊今天來到了這個寺廟,你去見見這位師父吧。」
隆波不認識他,不想去見他,而且天黑了,也許會被他罵。我說:
「我不認識他,我是來找住持(阿姜通因尊者)的,他在不在?」出家法師說在。
隆波就直接跟住持(阿姜通因尊者)會談了一個小時,出來時天特別黑了,沒有電也非常冷。那位出家師父還站在門口等著。他說:「麻煩你去見一下阿姜布贊師父吧。」
看他特別地求著,我不去的話他好像會非常的痛苦,那就去吧。…阿姜布贊尊者正在二樓的木頭寮房,沒在房間,躺在小走廊上,身體縮成一團,在發抖,因為他是來看醫生,身體並不舒服,而且天氣特別冷。一見到他,他就進入房間把頭上的布去掉,然後就問:「你怎樣修行?講一講。」
隆波就跟他分享說:「這個不執著、那個也不執著,既不抓能知,也不抓所知。」
阿姜布贊尊者就棒喝:「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又問:「繼續怎麼修行?」
隆波心想:他聽我的口音不太清楚,可能方言不一樣,就重複地講了一遍。
阿姜布贊尊者又棒喝一次:「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
當下,隆波的心就扔掉了,知道那個不是涅槃。如果涅槃還有變化那不是真的,知道這是不對的,心就徹底扔了。真的涅槃不是我們可以營造出來的。[想體證涅槃]絕對不可扔下戒、定、慧。如果扔下戒、定、慧,就比佛陀厲害了。
如果心想著這個不執著、那個也不執著,或者以禪定去裝飾心,讓心來到空無一物,什麼都不是,這都不是真正的涅槃。一旦從境界出來後,煩惱就回來了。有些人讓心很空、很舒服快樂,一旦從這境界跳脫出來,會比一般人情緒更壞。
10. 〈先持五戒〉
因此我們要[按步]慢慢訓練,要努力地先持戒,[在家眾]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就夠了,不需要八戒1[對在家眾],八戒是某一個時段去持,如果每一天去持,又工作很繁重的話,到了晚上身體非常累,需要吃飯(不易過午不食)。如果我們是居士,又沒有工作時,我們可以持八戒,因為我們不需用很多體力(可以過午不食)。…
大家要好好地持五戒,五戒非常重要。事實上,八正道中的正語是第四條戒(不妄語),正業是含第一條(不殺生)、第二條(不偷盜)、第三條戒(不邪淫),以上共四條戒。至於第五條不飲酒戒,是屬於八正道中的正念或覺性。我們喝酒之後就沒有了覺性。事實上,真正的戒是前四條戒,但是喝酒、吸毒後,這四條戒就很容易破掉,所以它是真正的助力。八正道中事實上含前四條戒(第五條是助力)。八戒是某一個時段的去訓練自己,比如我們一直沉迷在欲貪裡面,可以選某一個時段非常堅強地去持八戒,比如,佛日、初一、十五的時候完全去持八戒(內有不淫戒)。但是有的女人修行後,執著不淫戒,不跟自己老公在一起,然後老公就有小老婆了。有的人持戒,對自己非常嚴格,也對別人非常嚴格,事實上,戒是為了要訓練自己而不是去訓練別人的,因此大家要好好地去持五戒。在適合的時機,包括初一、十五,我們可以訓練清淨的梵行(持守八戒,梵行指不淫),這是一個時段,一個時段的;而平常時,五戒則一定要持。
11. 〈學習心學到證果〉
接著,心學一定要學習:選擇一個禪法去學習我們的心,例如,唸誦佛陀佛陀時,心寧靜要知道、心散亂要知道。心散亂的時候心會往外跑,絕大部分是跑去想。跑去想,要知道,心就會安住。
每天都要訓練在固定形式裡修行,選擇一個禪法,及時地去知道心;而不是修習一個禪法只是為了讓心寧靜,那太簡單了,讓心寧靜的禪法在佛陀之前就有了。我們修習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跑了知道,就只是知道心跑了,(可以獲得安住的[定])。如果知道別的,看到這個生滅,看到那個生滅,是在開發智慧,[定]就會掉出來。我們在固定形式裡修行,心跑了知道,跑了知道,心就安住;如果我們的心還在散亂,跑來跑去的話,我們就及時地知道心的跑動,讓心變成知者。
一旦心變成知者之後,如果還有剩餘的時間,就去看名色或身心的呈現[三實相]。如果觀色時,色沒有呈現[三實相],就可以去思維一點點(色是無常、苦或無我的),然後慢慢去訓練。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去發展覺性,讓眼、耳、鼻、舌、身、意[心]去接觸所緣,生起苦、樂、好、壞,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及時地知道是為了要看見所有生起的一切都會滅掉。而不是說為了要寧靜、要快樂,是為了看見凡是生起的一切都會滅掉。如果一直這麼做的話,到某一個階段,有的人七天、七月、七年就會體證初果。
很多人跟隆波學習,有的人學了十年還沒有證到初果,甚至有的人還不太能夠覺知自己,因為最初教法非常含蓄,後來教法就不太含蓄,直接聽隆波的CD就能體會到,最快的聽隆波的CD兩天,就可以分離蘊了,而且看到呈現[三實相]。有的人以前從來沒有修行過,許多修行過的則要坐下來,好好解決黏著的問題,因為他們絕大部分都是在打壓身、打壓心,一定要把以前的扔掉,然後真正保持中立去覺知。慢慢地去訓練,不難的。
12. 〈次第圓滿三學〉
我們別以為自己很棒,直接讓心空空的,我們要有次第地去修行。先要持戒,持五戒。如果初一、十五的話,可以去修行清淨的梵行(持八戒)。每一天在固定形式裡面修行,如果唸誦佛陀佛陀,心跑了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如果觀呼吸,心跑去想了知道,或者跑到呼吸上也知道;觀腹部升降,心跑了知道,心跑到腹部也知道。及時地知道心的跑
動,心就會沒有刻意地安住,(成為知者)。如果心安住了,不去呵護它,跑了再知道、跑了再知道,不要呵護它一直在知道。如果呵護它一直在知道,那是假的知者,那個不自然了。
一旦我們有了知者之後,在日常生活中去發展覺性,從眼、耳、鼻、舌、身、意[心]去接觸所緣,生起苦、樂、好、壞,我們去覺知。覺知各種各樣的心,如果覺知不到心,就去覺知身,看到身體行、住、坐、臥,不是我在行、住、坐、臥;看到身體呼、看到身體吸,不是我在呼,不是我在吸,是身體在做這些動作,不是我。要慢慢去觀,慢慢去體會。
我們的戒、定、慧圓滿之後,聖道就會生起。聖道生起四次之後,空就會徹底圓滿了,而不用去說空,那是在浪費時間。什麼時候說空,那個就不是空了。去吃飯吧!
(完结)
編校序
本書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分批選出五講、六講、七講、八講、九講、十講以及十五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如此共六十講,將之編集在一起,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例如,口譯者坤能、阿紫,以及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的菩薩眾)。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samadhi)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3.01.01
完整開示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