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u Pramote Pamojjo
2016年1月3日A
泰國解脫園寺
同聲翻譯|坤能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 〈在因地作工夫〉
呼吸了,去覺知。呼吸了,去覺知——心馬上就亮堂起來了。要努力地去覺知自己,這是修行的起點。如果不會覺知自己的話,是無法修行的。把起點作好,後面自然會好;在因地作工夫,我們自然就會得到後面的成果——如果我們造的是惡因,就會受到惡果;如果我們種善因,自然會得到善果。我們正確的修行就會得到正確修行的結果,聖道跟聖果就會生起。
不用到別的地方去尋找,「法」就在我們的身、我們的心;去覺知身、覺知心,去觀身工作、去觀心工作。如果忘了自己的身、自己的心,那就是沒有修行。我們把絕大部分的時間,用在散亂,不停地走神: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所以無法提升。
如身本來的面目去知道身、如心本來的面目去知道心,別去干擾它們。如果干擾的話,就無法看到實相。就像我們要看一個人的性格,只能偷偷地去看,如果一直緊盯著他,他就不會把真實的面貌呈現出來。心也是同樣的,如果我們緊盯它,不停地盯著它,它就空空的,沒有東西讓我們觀。
2. 〈觀心要緊隨著去覺知〉
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我們讓眼、耳、鼻、舌、身、[意](心)去接觸所緣,不去控制心,要讓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觸所緣,就會有時生起苦、有時生起樂、有時生起好、有時生起壞、有時生起貪、瞋、癡,我們用覺性緊隨著去覺知。「緊隨著去覺知」的意思是,讓所有感覺生起之後,用覺性緊隨去知道它生起了,但一定要快,不是昨天生起了,今天才知道昨天生起了,這樣就太慢了。觀心是是連結在當下之後生起的,觀身是觀到身體當下正在動,有個「正在」:正在呼、正在吸、正在行、正在住、正在坐、正在臥。所以,觀身是觀「正在、當下」這一刻。觀心則是生氣了知道、貪了知道、迷了知道,就是這樣去知道,生氣了之後知道生氣了、貪了之後知道貪了、迷了知道迷了、散亂了知道散亂、萎靡不振知道萎靡不振。
3. 〈正在生氣時是無覺性的〉
為什麼無法覺知到當下這一刻正在生氣?因為當下正在生氣的時候是無覺性的。覺性跟不善法是不可能同步生起的,它們會生起在不同的時刻。什麼時候有覺性,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什麼時候有煩惱,什麼時候就沒有覺性。因此觀心時,心貪了知道貪,心正在貪而知道心正在貪,這是不可能的,這是錯解了。
心正在貪時覺性不能生起。覺性只能生起於善法。貪是煩惱,煩惱只能生起於不善心,是不可能同步生起的。因此,觀身時,觀到當下這一刻:當下這一刻正在呼,還是正在吸。[觀心則是煩惱生起後,隨著去知道],就這樣去覺知。
4. 〈覺知「身體的呼吸」〉
大家試著去覺知呼吸,不是緊盯在呼吸上面,這樣用是錯的,要去覺知「身體的呼吸」——身體呼,覺知;身體吸,覺知。別去緊盯在「呼吸」上,如果只覺知在呼吸上,那是在緊盯呼吸,那是屬於十遍處的「風遍」。要看到身體在呼吸——身體呼覺知,身體吸覺知,就只是覺知。別去打壓自己,心想得太多了。去覺知身體呼吸,有的人坐著觀身體呼吸但是心想得太多了。要去訓練,看到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身跟心是分離的。
5. 〈名色分別智〉
身體呼吸,心是觀者。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環,是開發智慧的起點。這是最基礎的智慧,稱之為「名色分別智」,看到「色」在動,心是觀者;看到「色」停,心是觀者;看到色在呼、色在吸,心是觀者;看到色在行、住、坐、臥,心是觀者;經論稱之為「名色分別智」,有智慧分離名跟色。
那些修行的大師們說:「心有觀者,就會分離蘊界。」
阿姜摩訶布瓦尊者說:「如果無法分離蘊和界的話,別在我面前吹牛說有在開發智慧。」
我們去訓練分離,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輕鬆自在的觀著,就像看著別人在呼吸,就像看到別人的身體,就像看到別人這就是在分離了。比如說我們看到別人,別人不是我們,我們感覺身體就像看著別人。
6. 〈處理散亂和昏沈〉
這位[學員]想得太多了!要去覺知而不是去思維,修行是要去覺知,無法用思維的,源自於念頭產生的智慧是無法戰勝煩惱的,那只是一種散亂;源自於看見實相的智慧才能夠真的戰勝煩惱。
看到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別讓心昏昏沉沉的。如果心昏昏沉沉的,呼吸上可以加強一點點,然後抬起頭,呼吸稍微加強一點,但不要一直都在加強,接著要自然地呼吸。只是刺激一下讓呼吸清楚一點,否則就會越來越鬆,越來越昏沉。
呼吸可以稍微強一點,然後覺知。如果低下頭又會再次的昏沉。大家開始去想了,沒有看到身體在呼吸,開始跑去想了,呼吸可以再加強一點點,把頭抬起來然後再一次覺知自己。
7. 〈修行不是只要暫時的寧靜〉
要記住!我們要去訓練,每一天一定要演練,每天持續十五分鐘,在固定形式裡面修行,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如果不擅長於打坐,就去經行走路,看經行看到身體在走,心是觀者,是同樣的原則,要的是覺知自己,要的是讓心醒過來,而不是要寧靜,寧靜只是小兒科,很簡單不難,覺知自己更加難。
30 年以前,隆波(30 歲時)曾經去參訪祖師大德們,因為隆布敦長老說隆波已經會修行了,就出去參訪各種有名的道場,卻發現大部分的學徒都沒有在覺知自己,這些修行人[只追求寧靜],不懂得覺知自己。
8. 〈處理散亂和昏沈〉
誰的心走神了?回來看身體的呼吸!那位載眼鏡的[學員]心走神了,覺性太弱了,癡已經滲進來了,可以拿風油精之類的讓心醒過來。如果心太弱的話,可以找一些東西來幫忙,比如隆波說可讓呼吸加強一下,久久才做一次,別一直都在加強,這樣就不好了。以前隆波剛修行的時候,想
讓覺知清楚,就一直連續加強呼吸,這只是白白的讓自己疲憊而已。(眾笑)
觀察到了嗎?剛剛大家笑的時候都沒有覺性!要不停地及時知道,呼吸了覺知、呼吸了覺知。當我們在固定形式裡面修行的時候,我們要記住:看到身體坐、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我們的心跑去想了,要及時地知道,再回來看呼吸的身體,心又跑去想了又及時地知道,再一次回來覺知呼吸的身體,心是觀者,身和心是分離的。別擔心分離還是不分離;如果擔心,就不會分離。只須看著身體坐著、身體呼吸,慢慢觀察。如果昏昏沉沉的,把呼吸加強一點,睜開眼睛,稍微動一動身體,或者抬頭,昏沉狀態就消失了。絕大部分的人昏沉時,就會把頭低下去,那些貓跟狗睡覺的時候,會把頭低下來,我們也是同樣的。小的眾生、大的眾生都是一樣的。
那位居士的心太緊了,想要覺知自己,卻一直在打壓自己,心就不會是知者的心,而是強迫者。
9. 〈覺性和智慧〉
修行時,我們的心只是一個知者,知道什麼?起的階段是覺知身、覺知心,這個稱之為有覺性。最後的階段是覺知身的變化、心的變化,看到[三實相],這個稱之為有智慧。因此我們坐著呼吸,心是觀者,我們正在修行四念處。四念處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為了有覺性。第二個階段是為了有智慧。
比如,我們看到身體呼、身體吸,心沒有忘記身體,心是觀者,沒有忘記自己,這個稱之為我們有覺性,有在覺知名色:色坐著,色在呼吸。名就是心,是觀者,這麼去訓練稱之為有覺性。一旦色在呼吸,心是觀者,智慧生起時就會看到身體不是我,呼吸的身體不是我,[這麼去訓練稱之為有智慧]。
10. 〈身體只是一個皮囊〉
誰感覺到身體就像一個袋子?不停地有空氣進出,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就像一個袋子,以前佛陀時代用的詞是一個皮囊。
有個漂亮的美女想追求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說:「小妹!我沒有興趣,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皮囊,有九個大洞,有數也數不清的小洞,裡面有髒東西一直往外流,因此我沒有興趣。」
我們能感覺到皮囊嗎?我們看這個皮囊,一會兒膨脹、一會兒收縮,我們的心是觀者,身體只是一個皮囊,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只是一堆物質元素。有的人觀到一點點了,就生起非常深的悲悽感。悲悽要知道悲悽,別讓這種悲悽的感覺來控制心,要及時地去知道悲悽,心就會解脫自在,不會被這悲悽的感覺所控制。在座有好幾個人看到自己只是一個皮囊,而有悲悽的感覺,[這要及時地知道]。
11. 〈止觀切換〉
當我們開發智慧的時候,先分離名色,而後看到名色不是「我」,這是在開發智慧。我們開發智慧一段時間之後,心就會自然停止開發智慧,會自己換成去找寧靜,比如隆波當下體內開始寧靜下來,心就停止去開發智慧了,這是自然的,別去違背這[情況]。當我們在修行毗婆舍那(觀)的時候,沒有誰是一直在修行毗婆舍那的,一旦力量減少之後,心就會自動去寧靜,去找[定]。一旦寧靜下來就要去覺知自己,別讓它睡著了,心寧靜知道寧靜,我們看到身體呼吸,心寧靜時,得到奢摩他(止)。一旦有了力量,心就會抽出來安住,獨立突顯,再次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就這樣切換來切換去,一會兒奢摩他(止)、一會兒毗婆舍那(觀),不用嚇一跳,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感覺到了嗎?現在心更加光明,有了力量,剛才是心集中下來去休息了。
這位[學員]的心集中下來了,有在[定]裡面開發智慧,但是後面的階段覺性太弱了,有一剎那沒有覺性,要去覺知,這個癡已經滲進來了。回來再一次覺知自己,再重新開始。
一旦我們分離名色,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我們在這裡開發智慧。或者有的人心力很好,覺性、禪定很好,心集中下來,不再覺知身體,就只剩下心裡面的感覺,然後看心裡的感覺在工作,心是觀者,就可以在禪定裡面開發智慧。
學習!好好去用功修行,修行很好玩的,它會有各式各樣的變化。每一天都去修行,我們就會越來越嫻熟。
12. 〈有覺性地在固定形式裡修行〉
那位[學員]覺性太弱了,呼吸稍微加強一點,頭稍微抬起來,別忘了
這個原則。修行的時候要微笑,去分離名色,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分離之後如果開始昏沉了,把頭抬起來,呼吸!然後去看我們的心在動盪。別去緊盯,放任心自然自在(出現鐘聲)。感覺到了嗎?誰看見了心有在動盪?如果沒有看見,那就是在緊盯、專注。
去訓練隆波教的在固定形式裡面修行,就是這麼去用功。沒有覺性地在固定形式裡修行,那樣不好。例如,不停地經行,但是沒有覺性,那個不好。經行之後,昏沉或者緊盯,沒有覺性就不好了。剛才我們修行的第一個階段有得到福報,我們現在做功德迴向。…
13. 〈正確的定和邪定〉
如果沒有[定]的話,智慧是不會有的,但是[定]一定要正確,大部分修行人的[定]都屬於邪定,那是不好用的。什麼時候沒有覺性就變成了邪定。
正確的[定]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寧靜的[定]。
第二部分是可以用於開發智慧的[定],比如,我們的心安住,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心安住變成觀者,這是用於開發智慧的[定]。觀來觀去後,心集中下來去休息,這是屬於寧靜型的[定]。如果我們修行對的話,心會切換來切換去,就會在這兩種[定]裡切換。
如果修行錯的話,這兩種定都沒有,全部變成邪定:打坐的時候,看到這個、看到那個(見神見鬼),根本毫無意義。這些東西隆波七歲時就看到了,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但是有很多道場很喜歡看到這個、看到那個。隆波小時候就可以看到這個、看到那個,[如果繼續修下去],現在應該變成邪定的大師、邪見的大師了。(眾笑)
剛才大家笑,看到了嗎?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覺性。這一位[學員]打壓太強了,本來是對的,後來打壓了。誰跟隆波的眼光接觸,心都會僵硬,從臉部就可以看出來。
14. 〈每天固定形式修行至少十五分鐘〉
記得住嗎?在固定的形式裡修行,先禮佛、念經兩三分鐘就夠了,除非將「念經」作為固定形式的修行,一邊念經、一邊觀心,這個可以。一般情況下,用打坐去「觀身體呼吸」作為固定形式的修行,念經兩三分鐘,禮佛時以柔軟的心想到佛陀,然後輕鬆自在地坐著去觀呼吸。甜甜地笑一笑。別想著「我要打坐」,這樣不會有好的收穫。心很緊繃、憋悶是無法修[定]的,因為快樂是生起[定]的近因,《阿毗達摩》是這麼教的。先甜甜地笑,讓心放鬆,然後坐著去觀呼吸。如果肺部有一點點氣體就先呼氣。如果先吸氣的話,心就會緊繃。先呼氣一點點,如果心很緊的話就先從嘴巴哈出一口氣,我們的心就會放鬆。心放鬆了,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身和心是分離的,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看到這個身體不是我,不停地觀下去,心是觀者。有時心會跑去想別的東西,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了,再覺知身體,身體有什麼變化也去知道。有時生起快樂知道、生起痛苦也知道,慢慢去覺知、慢慢去訓練。
如果我們坐著看身體呼吸,心如果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我們就會既知道身也知道心。我們的心自然會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也將知道呼吸的身體不是我、觀者的心也不是我,我們無法控制。
觀一段時間之後,心若開始昏沉,就開始停止修行,停止開發智慧,就去休息,但是不是沒有覺性,心若集中就讓它集中,讓它休息。有的人心集中下來後,就會在裡面開發智慧,包括這位[學員]可在裡面開發智慧。但是如果開發智慧後,心很累了,需要休息,就要強迫它去休息,不用開發智慧了。如果一味地開發智慧,心沒有力量。絕大部分的[學員],看到身體呼吸,心是觀者,心集中下來就靜靜地休息;一旦有了力量、有了覺性,就再次看身體,開發智慧。如果沒有覺性,昏沉了,就把頭抬起來,呼吸加強一點,如此訓練。
一旦修完了,就把我們的功德迴向。固定形式只是十五分鐘而已,要去訓練。去吃飯吧!
(完结)
編校序
本書是從隆波帕默的開示錄音帶中,分批選出五講、六講、七講、八講、九講、十講以及十五講,整理成文並標出標題,如此共六十講,將之編集在一起,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例如,口譯者坤能、阿紫,以及靜慮林 Shi Ne Ling Monastery 的菩薩眾)。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samadhi)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近行定、剎那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內觀教育基金會
2023.01.01
完整開示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