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2023年09月08日
同聲翻譯|坤能
聽錄、整理|靜慮林

最近一段時間,
有中國人來了很多,
來學的時間有限,
有些人沒有待幾天,
因此,如果我們一次學一個點,
那般學的話,那是學不完的。
所以,
今天隆波就總結給大家聽,
將佛陀所有的教導,
總結給大家聽,
如果這聽明白了,
就會明白所有的法。
佛陀的法,所有的法,
都可以將它們歸結到四聖諦。
苦諦
四聖諦,
一開始就是告訴我們——苦,
我們修行,並不是為了別的,
是為了離苦。
我們一定要樹立正確的目標,
我們修行,
並不是為了要去到佛陀的國土,
或是極樂世界,或是天堂,
不是的。
我們修行,是為了離苦,
如果我們修行是正確的,
我們在當下,就可以離苦,
不必須等到死了之後,才離苦。
那個稱之為「苦」的,
其實就是——
身苦和心苦。
身體方面的苦,
既然我們已經出生了,
無論如何都避免不了老病死,
心方面的苦,
法,立即可以幫得上忙。
佛陀指出心方面的苦,
比如:
我們必然會碰到我們不喜歡的人,
我們會有苦;
我們必然會跟我們所愛的人分離,
我們會有苦;
我們想得到這個、得到那個,
結果得不到,我們就會有苦;
我們不想老、不想病、不想死,
但我們必然會老病死,
我們也會苦;
當有讓我們傷心、難過的事情時,
我們的生命,
已經經歷了非常多心方面的苦了……
而身體方面的苦,
這是解決不了的,
已經出生了,有了身體,
就避免不了老病死。
因此,
我們的第一個目標——
是先來解決心方面的苦。
因為身體方面的苦,
依然解決不了,
就類似於我們解決世間的問題,
有些問題,我們解決不了,
就先把它放一放,
我們先解決那些能解決的問題。
如果我們能夠解決心方面的苦,
接下來,
我們僅剩身體方面的苦了。
一般的人,
一旦身體有苦了,
心,同時也會苦,
他們的苦是兩層重疊的。
佛陀進一步地告訴我們——
苦,有身體方面的苦,
也有心方面的苦。
集諦
心方面的苦,
源自於什麼?
它是源自「想要」,
稱之為「欲望」。
想要,
在我們有什麼「想要」生起時,
我們的心就會掙扎、糾結,
就會有苦。
一般的人,
他看這個,看不出來,
他僅僅只是看到——
有「想要」生起,
若我們能滿足它,
我們就不會苦,
只有滿足不了,
我們才會苦。
很多人追求的是——
去滿足「想要」,
想要發財、想要有能力、
想要有地位、想要有名譽、
想要有漂亮的妻子、
想有好的子女……
拼命地想要去滿足它,
但是無論怎麼滿足它,
都沒有終點。
這個「想要」結束了之後,
別的事情又來了,
因此,我們的心,
就一直很掙扎、疲憊不堪,
不斷地要去滿足
那永無止盡的欲望。
佛陀教導我們方法,
可以徹底地解決欲望、
解決「想要」。
滿足欲望、滿足「想要」,
並無法徹底地解決問題,
一會兒想要這個,
一會兒又想要那個了。
佛陀教導我們,
要去看所有的「想要」。
那有哪些「想要」呢?
事實上,就是——
想讓身、想讓心有快樂,
想讓我們的身、
想讓我們的心不苦。
但是,
如果把「想要」細分,
可以細分得非常多,
數也數不清,
比如:我們想看到畫面、
想聽到聲音、得到氣味、
感覺到接觸……
接觸到好的所緣,
是為了有快樂。
一旦接觸到不好的所緣,
我們就有「想要」,
想要擺脫那些不好的——
色、聲、香、味、觸、法。
根塵的接觸,
日日夜夜都有,
接觸境界,
有時接觸到好的所緣,
有時接觸到不好的所緣。
一旦接觸到好的所緣,
我們想讓那個所緣一直維持,
有「想要」生起。
一旦接觸到不好的所緣,
我們就有「想要」,
想讓那個所緣滅去,
比如:我們碰到不喜歡的人,
我們想讓他快點死掉。
每一次「想要」生起……
我們好好去體會,
每一次「想要」生起,
心方面的苦,就會生起,
不必須等到——
它是被滿足,或是不被滿足,
只是想要,就苦了。
當「想要」在內心生起時,
我們的心就開始掙扎、糾結,
我們就會損失心方面的寧靜與快樂。
每一次有「想要」生起,
每一次都損失寧靜與快樂。
那怎麼做呢?
我們已經學了「苦」,
苦,有身苦及心苦,
我們最高的目標是離苦。
道諦
苦,
源之於「想要」,
那怎麼樣做,
我們才可以滅掉「想要」?
若要滅掉「想要」,
也就是滅掉欲望,
那是修「道」。
苦集滅道,
我們要修「道」。
修「道」,
如果我們修到極致圓滿了,
苦滅的現象就會出現,
徹底擺脫了苦,或是滅,
或稱之為「涅槃」,
就會生起。
涅槃,
是徹底滅苦的狀態。
因此,
我們要想徹底地滅苦,
必須要滅掉欲望,
要想能夠滅掉欲望,
必須要去提升道。
提升道,道有八支,
一開始就是正見,
我們要知道,
隆波所講的這些,
就是屬於正見。
知道說——
有苦,
我們必須要能夠識破它,
別去斷它,別去討厭它。
如果我們愛它,
我們就會想獲得、想成為,
如果我們討厭它,
我們就會想排斥,有瞋心。
我們知道了這個原理,
知道說——
苦,並不是讓我們去斷除的,
苦,是讓我們去知道的,
我們真正要斷除的是——
欲望、「想要」。
如果我們心裡沒有了「想要」、
沒有了欲望,
即便身體老病死,心都不動搖,
即便是我們遇到不喜歡的,
我們跟所愛的事物分離,
我們的心也不動搖,
我們的心抵達真正的寧靜與快樂,
那就是涅槃。
修行的方法,
佛陀教導我們:
苦,要知道;
集,要去斷;
滅,也就是涅槃,要徹見;
道,必須要提升,
我們對四聖諦的四項職責。
修行的方法,
我們要直接去觀察——
造作生起了,
一開始是心方面的造作,
我們的心喜歡想,
好好地去體會,
什麼東西藏在我們念頭的背後?
是善,還是不善,
藏在我們念頭的背後?
我們不斷及時地知道。
當我們想些什麼的時候,
我們去觀察,
我們想這個是因為什麼?
在我們念頭的背後,
大部分是各種各樣的煩惱習氣,
比如:我們想到,
希望這個人快點死,
什麼在我們這個念頭的背後?
是瞋心,我們不喜歡他,
想讓他快點死。
我們想著要去追求這個美女,
什麼藏在這個念頭的背後?
是喜歡、貪愛,或是淫欲,
藏在這個念頭的背後。
因此,
在我們念頭背後的,
大部分都是煩惱習氣——
貪瞋痴。
痴,也就是——
不知道是非對錯。
比如:我們看到別人生病了,
我們可憐他,我們就殺了他,
這樣才不至於讓他太受苦。
其實,我們沒有權利去殺害誰,
這是屬於傷害他人,
是透過自己的無知、痴,
來傷害別人。
我們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
如果我們能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什麼在我們身口意的背後,
是善,還是不善,
我們及時地知道。
如果在念頭的背後是善的,
我們語言、所作所為,
就必然是善的;
如果在念頭的背後是不善,
是貪瞋痴,
我們的語言就會不好,
我們所作所為也會不好,
我們維持生活的方式也會不好。
因此,這非常重要——
我們要讀得懂自己的心。
我們的心是善的,知道;
我們的心貪,
我們的心生氣,
我們的心迷失,
不斷地知道。
如果我們能夠知道這個,
接下來,我們的語言就會好,
就會變成了正語。
比如:我們罵別人、欺騙他,
是因為生氣,
是因為貪,是因為痴。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被貪瞋痴
或什麼東西控制我們的心,
當我們跟別人說話時,
我們是以慈悲跟他們說話,
我們沒有想著要去傷害誰,
我們沒有想著要去欺騙誰。
我們謀生的方式,
也會是以有戒的方式去謀生,
我們不會去傷害別人,
不會去傷害別的眾生。
我們不會偷盜,
我們之所以能偷盜,
是因為煩惱習氣控制了我們的念頭。
我們傷害別人,
是因為煩惱習氣控制了我們的念頭,
我們去跟別人發生不正常的關係,
是因為煩惱習氣控制了我們的念頭。
如果我們能夠及時地知道心,
煩惱習氣控制不了我們的心,
然後我們的念頭也會好,
所作所為也會很好,
這屬於八支聖道的範疇。
知道理論,
我們必須——
知苦;
斷集;
徹見滅;
提升道,
這屬於正見。
我們不斷地去知道
在我們念頭的背後,
那稱之為「正思維」,
屬於八支聖道的第二支。
一旦能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念頭,
我們的語言也會好,
那稱之為「正語」,
這是第三支。
我們的念頭好,
我們的所作所為也會好,
這屬於正業。
我們說好的、做好的,
我們的職業不會去欺騙誰,
不會去偷盜,
不會去傷害他人,
不會以傷害自己的方式來謀生,
這屬於正命。
我們精勤地去觀察自己的心,
有什麼煩惱習氣生起了,
我們及時地知道,
煩惱習氣就會立即滅掉。
比如:
我們生氣了,知道;
貪了,知道;
迷失了,知道,
貪瞋痴就會立即滅掉,
因為覺性生起,及時地知道,
覺性是能夠及時地知道。
我們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就會讓已經有的煩惱習氣滅掉,
當我們有覺性的時候,
心的煩惱習氣是無法生起的。
在我們不斷有覺性
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善法已經生起了。
覺性,只能跟善法同步生起,
如果覺性常常地生起,
我們的善法就會獲得提升,
變成了戒定慧。
因此,
我們不斷地去讀自己的心,
就會獲得八支聖道的第五支,
也就是正精進。
正精進的意思,
並不是說——
打坐的時間很久,
經行的時間很長。
正精進,是指——
精勤地斷除已經有的不善法,
精勤地讓未生的不善不生起,
精勤地讓未生的善法生起,
精勤地讓已生起的善法增長。
我們要想做到這四點,
我們要透過覺性
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心是善的,知道;
心是不善的,也知道,
如果我們知道心是不善的,
不善會滅掉,
那個時候,新的不善無法生起,
善法已經生起了,
也就是有覺性。
覺性就會生起得
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頻繁,
善法就會增長,
這個屬於正精進,
而不是——
打坐的時間很長,
經行的時間很久,
那僅僅只是修行的固定形式而已,
最重要的點在於——
我們自己的心。
然後,我們有覺性,
不斷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正念就會生起。
覺性就會生起得
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頻繁,
以前生氣很久才能知道,
接下來稍微有點不爽,
就看到了。
起先要貪很多,才能知道,
接下來一點點「想要」,
就意識到了。
我們就不斷地觀下去,
這個稱之為「我們有了正念」,
有覺性,能夠及時地知道——
自己心的行為舉止,
這非常重要,
每一次正念生起,
正定就會永遠都同步生起。
比如,我們及時地知道……
比如:我們修習某一種業處,
念誦佛陀、佛陀,
一旦我們的心沒有覺性,
跑去想別的事情了,
覺性及時地知道——
心迷失去想了,
「迷失去想的心」就會滅掉,
「覺知的心」就會生起,
就是這個覺知的心,
這是有正定的心。
因此,何時我們有覺性
能夠及時地知道正在呈現的境界,
正定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
這個大家可以靠自己去實驗,
修習某一種業處,
心迷失去想了,知道;
迷失去想了,知道,
我們的心就會慢慢地安住,
覺知自己,跟自己在一起。
這八支聖道,
是我們需要去提升的八個部分。
一旦我們的心跟自己在一起了,
隆波每一天說:
覺知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那就是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狀態。
一旦我們能夠跟自己在一起了,
我們就會開始看到身、看到心,
能夠做到如實觀——
這個身體,沒有別的什麼,
這個身體僅有苦的多與少;
這個心沒有別的什麼,
這個心僅有苦的多與少,
就會看到,
透過修習毗缽舍那,
就會看到這一點,
這個稱之為「知苦」了。
在四聖諦裡,我們已經知苦了,
這個身心,僅有苦的多與少,
並不是什麼好的寶貝,
一旦這麼照見了,
集諦,也就是欲望,
就會自動自發地被斷掉了。
徹底地知苦,
集諦就會自動自發地被斷掉,
我們再也不會生起愚痴——
想要有快樂,想讓它不苦。
想讓身體僅有快樂,這是愚蠢,
因為這個身體怎麼都會苦的,
想讓心僅有快樂,這也是愚蠢,
這個心,我們現在有的這個心,
它有時苦,有時有樂,
最開始我們會看到這個,
接下來微細一些,
我們就會看到——
真正的快樂是不存在的,
僅有苦的多與少。
如果我們能看到這一點,
這個稱之為
「我們已經徹底地知苦了」,
再也不是苦和樂了,
僅有苦的多與少而已,
無論是身還是心。
一旦心徹見到這一點,
欲望再也不會生起了,
因為已經知道身體本身就是苦,
它再也不會愚蠢,
想讓這個身體僅有快樂;
它再也不會愚蠢,
想讓這個身體不苦,
因為無論如何都會苦的。
如果它看到心的實相——
心本身就是苦,
就再也沒有了愚蠢,
沒有了「想要」,
想讓這個心僅有快樂,
想讓這個心不苦,
因為我們的心本身就是苦,
這個稱之為「徹底地知苦了」。
這必須要用到毗缽舍那,
必須要看到身心的實相,
多多地去看身心的實相,
而且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隆波用的那句話,就是——
有覺性,
觀身、觀心,
如實觀,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我們才能夠徹底地知苦。
滅諦
如果徹底地知苦了,
欲望,想讓身心不苦的欲望,
再也不會生起,
想讓身心僅有快樂的欲望,
再也不會生起。
一旦欲望不再生起,
我們的心就會抵達寧靜與寂靜。
涅槃,
其實就是欲望止息的狀態。
何時欲望止息,
那個時候,
我們的心就會抵達快樂與寂靜,
那就是佛陀所教導法的核心,
也就是四聖諦。
那個稱之為「苦」的,
就是我們的身與心。
我們的職責,
對苦的職責是去如實觀,
去看——
這個身是真的苦?或不是真的?
這個心是真的苦?或不是真的?
持续不斷地緊隨著去知道,
緊隨著去觀,
最後就會看到實相,
這個身僅有純粹的苦,
僅有苦的多與少,
這個心僅有純粹的苦,
僅有苦的多與少。
如果看到了這一點,
欲望就徹底地沒有了,
欲望止息,
心就不再掙扎、不再糾結。
簡單地去體會,
每一次生起欲望,
心就會開始掙扎、糾結,
心沒有快樂。
比如:
我們想追求某一個美女,
心就開始掙扎、糾結,
會不會得到呢?
心沒有快樂。
想中彩票,想有地位……
每一次心都會掙扎,
去觀察這一點,
這個稱之為「讀自己的心」。
因此,隆波教導的禪修,
並沒有教大家如何打坐、如何經行,
隆波主要教的目標,就是——
讓我們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如果心被煩惱習氣控制,
心就會開始掙扎、糾結,
心有掙扎、糾結,
心就會出現苦。
心沒有被煩惱習氣控制,
心就沒有掙扎、糾結,
心就會抵達寧靜、寂靜,
那就是涅槃。
涅槃,是欲望止息的狀態,
是造作止息的狀態,
心抵達真正的寧靜與快樂,
無論是行住坐臥,都快樂,
無論是老、是病、是死,
依然很快樂。
在七年以前,
隆波去醫院,得了癌症,
在醫院裡面待了好幾個月,
那一年幾乎沒怎麼待在寺廟,
一直在醫院裡。
醫院和護士喜歡來問說:
隆波,您待在醫院時間那麼久,
您會厭倦嗎?
隆波不厭倦的,
因為厭倦是瞋心。
自己的心寧靜與快樂,
無論去到何處,
都寧靜與快樂,
無論面臨任何處境與狀態,
都是寧靜與快樂的,
身體是老、是病、是死,
依然可以寧靜與快樂。
因此,
我們要努力地去訓練,
有覺性,
不斷地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這是最好的,
如果觀心觀不了,就先去觀身。
因此,隆波才會總結:
要有覺性,去觀身觀心,
如實觀,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這個簡單的方法就是——
去讀自己的心。
隆布敦長老教導隆波一句話,
隆波向他請教:
長老,我想修行。
長老教導得比較簡單:
修行不難,難的是不修行的人,
已經讀了很多的書了,
從現在起,讀自己的心。
讀自己的心,
心是善的,知道;
心是不善的,知道,
接下來,其它剩下的八支聖道,
就會自動自發地圓滿。
這是佛教全部的概貌,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
我們會獲得的就是——
我們在當下就會離苦,
不用等到死了之後,才離苦,
當下,就會離苦。
好了,講法就講到這裡。
【完結】
靜慮林聲明:
本文內容未經隆波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若有疏失之處,請以泰文的開示為準。
完整開示音頻
完整開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