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MN 65|跋陀離經 Bhaddāli Sutta

蕭式球譯

六十五.跋陀離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說:“比丘們,我一天只吃一餐食物。我知道,一天只吃一餐食物可令人無疾、無病、輕快、強健、安穩地生活。比丘們,你們也一天只吃一餐食物吧。你們要知道,一天只吃一餐食物可令人無疾、無病、輕快、強健、安穩地生活。”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跋陀離尊者對他說:“大德,我不想一天只吃一餐食物,如果一天只吃一餐食物的話,我會感到悔疚,感到惋惜。”

  “跋陀離,既然這樣,在人們供養你的時候,在那裏先吃一部分,然後帶走另一部分再吃吧。這樣也可使你的生命維持下去。”

  “大德,我也不想這樣吃,如果這樣吃的話,我也會感到悔疚,感到惋惜。”

  世尊在比丘僧團之中宣說學處1,但跋陀離尊者說不想著手修學。他不遵循導師的教導,雨季安居期整整三個月都沒有在世尊面前出現。

  雨季三個月之後,一些比丘為世尊縫衣,他們心想:“三個月過去了,縫完衣之後,世尊便會去遊行說法了。”

  這時候,跋陀離尊者前往那些比丘那裏,和那些比丘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

  那些比丘對跋陀離尊者說:“跋陀離賢友,我們為世尊縫衣,縫完衣之後,世尊便會去遊行說法了。跋陀離賢友,你真的要好好用心思量一下佛陀的教說,不要讓之後越來越多困苦。”

  跋陀離尊者回答那些比丘:“賢友,是的。” 之後便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大德,我犯了錯!我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世尊在比丘僧團之中宣說學處,但我竟說不想著手修學!大德,願世尊接納我的悔過,好讓我將來約束自己。”

  “跋陀離,你確實是犯了錯。你確實是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我在比丘僧團之中宣說學處,但你竟說不想著手修學。

  “跋陀離,那時你不明白,內心沒有這樣想:‘住在舍衛城的世尊,知道我──一個名叫跋陀離的比丘不遵循導師的教導,不完滿學處。’

     “跋陀離,那時你不明白,內心沒有這樣想:‘一些在舍衛城雨季安居的比丘,知道我──一個名叫跋陀離的比丘不遵循導師的教導,不完滿學處。’

  “跋陀離,那時你不明白,內心沒有這樣想:‘一些在舍衛城雨季安居的比丘尼,知道我──一個名叫跋陀離的比丘不遵循導師的教導,不完滿學處。’

  “跋陀離,那時你不明白,內心沒有這樣想:‘一些居住在舍衛城的優婆塞,知道我──一個名叫跋陀離的比丘不遵循導師的教導,不完滿學處。’

  “跋陀離,那時你不明白,內心沒有這樣想:‘一些居住在舍衛城的優婆夷,知道我──一個名叫跋陀離的比丘不遵循導師的教導,不完滿學處。’

  “跋陀離,那時你不明白,內心沒有這樣想:‘在舍衛城雨季安居各個教派的沙門婆羅門,知道我──一個名叫跋陀離的比丘不遵循導師的教導,不完滿學處。’ ”

  “大德,我犯了錯!我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世尊在比丘僧團之中宣說學處,但我竟說不想著手修學!大德,願世尊接納我的悔過,好讓我將來約束自己。”

  “跋陀離,你確實是犯了錯。你確實是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我在比丘僧團之中宣說學處,但你竟說不想著手修學。

  “跋陀離,你認為怎樣,如果我對一位俱解脫的比丘這樣說:‘比丘,來吧,你走進污泥之中,讓我踏在你身上越過那些污泥吧。’ 那位比丘會否跑掉,會否做了別的動作,會否說不呢?”2

  “大德,不會。”

  “跋陀離,你認為怎樣,如果我對一位慧解脫的比丘、對一位身證的比丘、對一位得正見的比丘、對一位信解脫的比丘、對一位隨法行的比丘以至對一位隨信行的比丘這樣說:‘比丘,來吧,你走進污泥之中,讓我踏在你身上越過那些污泥吧。’ 那位比丘會否跑掉,會否做了別的動作,會否說不呢?”

  “大德,不會。”

  “跋陀離,你認為怎樣,你那時是不是一位俱解脫的人、慧解脫的人、身證的人、得正見的人、信解脫的人、隨法行的人、或是隨信行的人呢?”

  “大德,不是。”

  “跋陀離,那時你豈不是一個貧乏不足、行為有過失的人嗎?”

  “大德,是的。大德,我犯了錯!我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世尊在比丘僧團之中宣說學處,但我竟說不想著手修學!大德,願世尊接納我的悔過,好讓我將來約束自己。”

  “跋陀離,你確實是犯了錯。你確實是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我在比丘僧團之中宣說學處,但你竟說不想著手修學。跋陀離,我接納你的悔過,你明白這是過錯之後便會依法改善。跋陀離,一個明白什麼是過錯的人便會依法改善,會在將來約束自己,能在聖者之律之中進步。

  “跋陀離,一些不遵循導師教導、不完滿學處的比丘,心想:‘讓我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我要得到過人之法和取得聖者的知見。’ 他居住在遠離的住處之中,過著退隱的生活。但是,導師會譴責他,智者同修知道他的行為後會譴責他,天神會譴責他,他自己會譴責自己。他受導師、智者同修、天神、自己的譴責,不能得到過人之法和取得聖者的知見。這是什麼原因呢?因他不遵循導師的教導,不完滿學處。

  “跋陀離,一些遵循導師教導、完滿學處的比丘,心想:‘讓我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我要得到過人之法和取得聖者的知見。’ 他居住在遠離的住處之中,過著退隱的生活。導師不會譴責他,智者同修知道他的行為後不會譴責他,天神不會譴責他,他自己不會譴責自己。他不受導師、智者同修、天神、自己的譴責,能夠得到過人之法和取得聖者的知見。

  “跋陀離,他內心離開了五、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這是什麼原因呢?因他遵循導師的教導,完滿學處。

  “跋陀離,再者,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這是什麼原因呢?因他遵循導師的教導,完滿學處。

  “跋陀離,再者,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這是什麼原因呢?因他遵循導師的教導,完滿學處。

  “跋陀離,再者,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這是什麼原因呢?因他遵循導師的教導,完滿學處。

  “跋陀離,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宿命智。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這是什麼原因呢?因他遵循導師的教導,完滿學處。

  “跋陀離,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眾生生死智。他以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這是什麼原因呢?因他遵循導師的教導,完滿學處。

  “跋陀離,當他的內心有定、清淨、明晰、沒有斑點、沒有污染、柔軟、受駕馭、安住、不動搖時,把心導向漏盡智。他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他如實知道什麼是漏,如實知道什麼是漏集,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如實知道什麼是漏滅之道。當他有了以上的知見時,心便從漏、有漏、無明漏之中解脫出來。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他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這是什麼原因呢?因他遵循導師的教導,完滿學處。”

  當世尊說了這番話後,跋陀離尊者對他說:“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一些犯戒的比丘常受羯磨懲治;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一些犯戒的比丘不常受羯磨懲治呢?”

  “跋陀離,一些時常犯戒、犯很多戒的比丘,當被其他比丘指出錯處的時候,避重就輕,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流露忿怒、瞋恚、不滿,他們不改正、不收歛、不悔改,行為使僧團不歡喜。那些指正他們的比丘心想:‘這些時常犯戒、犯很多戒的比丘,當被我們指出錯處的時候,避重就輕,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流露忿怒、瞋恚、不滿,他們不改正、不收歛、不悔改,行為使僧團不歡喜。如果僧團的尊者逐一指出他們的錯處就好了。這樣的話,事情便會慢慢平息下來。’ 跋陀離,僧團的尊者逐一指出他們的錯處,事情慢慢平息下來。

  “跋陀離,一些時常犯戒、犯很多戒的比丘,當被其他比丘指出錯處的時候,不避重就輕,不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不流露忿怒、瞋恚、不滿,他們會改正、會收歛、會悔改,行為使僧團歡喜。那些指正他們的比丘心想:‘這些時常犯戒、犯很多戒的比丘,當被我們指出錯處的時候,不避重就輕,不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不流露忿怒、瞋恚、不滿,他們會改正、會收歛、會悔改,行為使僧團歡喜。如果僧團的尊者逐一指出他們的錯處就好了。這樣的話,事情便會很快平息下來。’ 跋陀離,僧團的尊者逐一指出他們的錯處,事情很快平息下來。

  “跋陀離,一些不常犯戒、少犯戒的比丘,當被其他比丘指出錯處的時候,避重就輕,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流露忿怒、瞋恚、不滿,他們不改正、不收歛、不悔改,行為使僧團不歡喜。那些指正他們的比丘心想:‘這些不常犯戒、少犯戒的比丘,當被我們指出錯處的時候,避重就輕,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流露忿怒、瞋恚、不滿,他們不改正、不收歛、不悔改,行為使僧團不歡喜。如果僧團的尊者逐一指出他們的錯處就好了。這樣的話,事情便會慢慢平息下來。’ 跋陀離,僧團的尊者逐一指出他們的錯處,事情慢慢平息下來。

  “跋陀離,一些不常犯戒、少犯戒的比丘,當被其他比丘指出錯處的時候,不避重就輕,不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不流露忿怒、瞋恚、不滿,他們會改正、會收歛、會悔改,行為使僧團歡喜。那些指正他們的比丘心想:‘這些不常犯戒、少犯戒的比丘,當被我們指出錯處的時候,不避重就輕,不轉說其他不相關的話,不流露忿怒、瞋恚、不滿,他們會改正、會收歛、會悔改,行為使僧團歡喜。如果僧團的尊者逐一指出他們的錯處就好了。這樣的話,事情便會很快平息下來。’ 跋陀離,僧團的尊者逐一指出他們的錯處,事情很快平息下來。

  “跋陀離,一些犯戒的比丘帶有一定程度的敬信、敬愛心。那些指正他們的比丘商量:‘賢友們,這些犯戒的比丘帶有一定程度的敬信、敬愛心。如果我們常在羯磨之中來懲治他們,恐怕他們的敬信、敬愛心會失去。’

  “跋陀離,就正如盲了一隻眼睛的人,他的親友會保護他唯一的眼睛,心想:‘不要讓他唯一的眼睛都失去。’

  “跋陀離,同樣地,一些犯戒的比丘帶有一定程度的敬信、敬愛心。那些指正他們的比丘商量:‘賢友們,這些犯戒的比丘帶有一定程度的敬信、敬愛心。如果我們常在羯磨之中來懲治他們,恐怕他們的敬信、敬愛心會失去。’

  “跋陀離,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一些犯戒的比丘常受羯磨懲治;就是這些原因和條件,一些犯戒的比丘不常受羯磨懲治。”

  “大德,是什麼原因和條件,以前少學處但多比丘建立究竟智;是什麼原因和條件,現在多學處但少比丘建立究竟智呢?”

  “跋陀離,是這樣的,當眾生的質素減退,正法開始消失的時候,便會多學處而少比丘建立究竟智。跋陀離,當一些漏的立足處還沒在如法的僧團出現時,導師是沒有對弟子宣說學處的;當一些漏的立足處在如法的僧團出現後,為了防止它,導師便對弟子宣說學處。

  “跋陀離,當僧團還沒人數眾多時,一些漏的立足處還沒在如法的僧團出現;當僧團人數眾多後,一些漏的立足處便在如法的僧團出現,為了防止它,導師便對弟子宣說學處。

  “跋陀離,當僧團的供養得著還沒達到頂點時,一些漏的立足處還沒在如法的僧團出現;當僧團的供養得著達到頂點後,一些漏的立足處便在如法的僧團出現,為了防止它,導師便對弟子宣說學處。

  “跋陀離,當僧團的聲望還沒達到頂點時,一些漏的立足處還沒在如法的僧團出現;當僧團的聲望達到頂點後,一些漏的立足處便在如法的僧團出現,為了防止它,導師便對弟子宣說學處。

  “跋陀離,當僧團具學識的人還沒達到頂點時,一些漏的立足處還沒在如法的僧團出現;當僧團具學識的人達到頂點後,一些漏的立足處便在如法的僧團出現,為了防止它,導師便對弟子宣說學處。

  “跋陀離,當僧團長久出家的人還沒達到頂點時,一些漏的立足處還沒在如法的僧團出現;當僧團長久出家的人達到頂點後,一些漏的立足處便在如法的僧團出現,為了防止它,導師便對弟子宣說學處。

  “跋陀離,有一次,我為你說了一段 ‘良駒喻’ 的法義,那時你的質素低,你還記得那法義嗎?”

  “大德,忘記了。”

  “跋陀離,是什麼原因使你忘記的呢?”

  “大德,是因為我長期不遵循導師的教導,不完滿學處嗎?”

  “跋陀離,這不是唯一的原因。跋陀離,我長時間清楚知道你的心,你是一個愚癡的人,當我說法的時候,你不會求取義理、思維作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我要為你再說一次 ‘良駒喻’ 的法義,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跋陀離尊者回答世尊:“大德,是的。”

  世尊說:“跋陀離,就正如一個熟練的馴馬師得到一匹優良品種的馬後,首先為牠裝上馬銜。因牠之前沒有裝過馬銜,所以會有一些不安、激動、掙扎的行為,在逐漸訓練、逐漸習慣後,牠便平息下來。

  “跋陀離,當這匹馬平息下來時,馴馬師再為牠裝上繮繩。因牠之前沒有裝過繮繩,所以會有一些不安、激動、掙扎的行為,在逐漸訓練、逐漸習慣後,牠便平息下來。

  “跋陀離,當這匹馬平息下來時,馴馬師再教牠踱步、繞圈、騰躍、慢跑、快跑、王族坐騎的氣質、王族坐騎的儀態,使他能高速的奔馳、高度的負載、高度的馴服。因牠之前沒有高速的奔馳、高度的負載、高度的馴服,所以會有一些不安、激動、掙扎的行為,在逐漸訓練、逐漸習慣後,牠便平息下來。

  “跋陀離,當這匹馬平息下來時,馴馬師再為牠整理毛色與外觀,這時這匹優良品種的馬便具有十種質素,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跋陀離,同樣地,具有十種質素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是哪十種質素呢?

  “跋陀離,具有能帶來無學的正見,能帶來無學的正思維,能帶來無學的正語,能帶來無學的正業,能帶來無學的正命,能帶來無學的正精進,能帶來無學的正念,能帶來無學的正定,能帶來無學的正智,能帶來無學的正解脫。

  “跋陀離,具有這十種質素的比丘,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跋陀離尊者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跋陀離經完

Footnotes

  1. “學處” (sikkhā-pada)指比丘的戒條。
  2. 佛陀從不提出一些對人不尊重的指示。在這裏佛陀強調的,是即使叫弟子作出一些不尊重的指示,弟子也會遵從,更何況只是叫弟子遵從一天只吃一餐這個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