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SN9|林相應 Vana Saṃyutta (SN9.1–14)

蕭式球譯

相應部.九.林相應

一.遠離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一位比丘住在拘薩羅的某個密林。

  這時候,那位比丘在午休時不斷生起有關在家生活的惡不善覺。一位居住在密林的天神欲想悲憫他、利益他,欲想警策他,於是前往那位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誦出這首偈頌:

  “你為遠離入此林,
  但卻心念逐外物。
  你應清除俗世愛,
  取得離欲之快樂;
  你應具念斷不悅,
  具念之人我所尊;
  莫墮貪垢之深淵,
  於中難以得究極。

  猶如鳥身染塵土,
  抖擻其身土悉落;
  精勤比丘具有念,
  抖擻其心垢悉落。”

  那位比丘受到天神的警策,生起警醒之心。

二.醒

  有一次,一位比丘住在拘薩羅的某個密林。

  這時候,那位比丘在午休時睡覺。一位居住在密林的天神欲想悲憫他、利益他,欲想警策他,於是前往那位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誦出這首偈頌:

  “比丘醒莫睡,
  夢睡有何益;
  受中箭之苦,
  為何還睡眠!

  因信而出家,
  從家至無家,
  應令信增長,
  莫讓睡眠纏!”

  那位比丘說:
  “欲樂無恆久,
  使人迷於中;
  解結無依賴,
  出家何所疚!

  愛著已清除,
  無明已超越,
  有此清淨智,
  出家何所疚!

  以明破無明,
  盡除各種漏,
  無憂無哀傷,
  出家何所疚!

  精進志意專,
  堅定常努力,
  湼槃得所願,
  出家何所疚!”1

三.迦葉種

  有一次,迦葉種尊者住在拘薩羅的某個密林。

  這時候,迦葉種尊者在午休時教誡一個名叫獵豹的獵人。一位居住在密林的天神欲想悲憫迦葉種尊者、利益迦葉種尊者,欲想警策迦葉種尊者,於是前往他那裏,然後對他誦出這首偈頌:

  “獵豹山野行,
  無智無心思,
  迦葉非時教,
  我看如傻子。

  他聽但不知,
  他看但不明;
  對他說法時,
  愚癡不解義。

  即使以神通,
  十指燃光芒,
  他也不見色,
  有眼而無知。”

  迦葉種尊者受到天神的警策,生起警醒之心。2

四.一些比丘

  有一次,一些比丘住在拘薩羅的某個密林。那些比丘度過三個月雨季安居後,便離去遊行。那些居住在密林的天神看不見那些比丘而感到悲哀,一位天神誦出這首偈頌:

  “唯見眾去留空座,
  今天我實感不樂;
  彼等多聞善說法,
  瞿曇弟子往何方?”

  那位天神誦了這首偈頌後,另一位天神對他誦出這首偈頌:

  “此等比丘無定所,
  如鹿而行無拘束;
  摩揭陀與拘薩羅,
  跋祇方向各別行。”

五.阿難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拘薩羅的某個密林。

  這時候,阿難尊者持續過多地安撫在家人。一位居住在密林的天神欲想悲憫他、利益他,欲想警策他,於是前往阿難尊者那裏,然後對他誦出這首偈頌:

  “進入密林住樹下,
  心中唯應向湼槃;
  瞿曇禪思莫放逸,
  為何作諸閒雜想?”

  阿難尊者受到天神的警策,生起警醒之心。3

六.阿那律陀

  有一次,阿那律陀尊者住在拘薩羅的某個密林。

  在三十三天之中有一位名叫闍離尼的天神,他前生是阿那律陀尊者的好友。這時候,闍離尼天神前往阿那律陀尊者那裏,然後對他誦出這首偈頌:

  “此三十三天,
  欲樂極殊勝;
  亮麗之天女,
  前後而圍繞。
  之前你內心,
  傾慕此生活。”

  阿那律陀尊者說:
  “因確立自身,
  天女在苦中;
  因取著天女,
  你亦在苦中。”

  闍離尼天神說:
  “聞名歡喜園,
  天神聚集處,
  未見此園者,
  不知何為樂。”

  阿那律陀尊者說:
  “愚者你不知,
  羅漢之說話:
  諸行皆無常,
  是生滅之法;
  止息生與死,
  此是解脫樂。

  闍離尼當知,
  我今生死盡,
  不傾慕天身,
  不再受後有。”

七.那伽達多

  有一次,那伽達多尊者住在拘薩羅的某個密林。

  這時候,那伽達多尊者在白天入村過早,回來過遲。一位居住在密林的天神欲想悲憫他、利益他,欲想警策他,於是前往那伽達多尊者那裏,然後對他誦出這首偈頌:

  “那伽達多在白天,
  入村過早出村遲,
  緊密連繫在家人,
  同受彼等苦與樂。

  我替尊者感憂慮,
  恐受家族所束縛;
  死神具有大力量,
  莫受魔羅所掌控。”

  那伽達多尊者受到天神的警策,生起警醒之心。

八.家族女士

  有一次,一位比丘住在拘薩羅的某個密林。

  這時候,那位比丘持續過多地進入某個家族之中。一位居住在密林的天神欲想悲憫他、利益他,欲想警策他,於是化作那個家族女居士的外觀,前往那位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誦出這首偈頌:

  “河邊與市集,
  大堂與街道,
  眾集而相問,
  你我何關係?”

  那位比丘說:
  “修行應忍受,
  眾多阻礙聲;
  不應生畏縮,
  於此無苦楚。

  如鹿心怯弱,
  林中懼微聲,
  修行若如是,
  難以得成就。”4

九.跋祇子

  有一次,一位跋祇子比丘住在毗舍離的某個密林。

  這時候,在毗舍離有一個整晚的節日巡遊。那位比丘聽到鑼聲、鼓聲、琴聲、人群聲後感到悲哀,他誦出這首偈頌:

  “我於林中修獨住,
  猶如獨木離群居;
  如此歡樂吉祥夜,
  有誰比我更悽苦!”

  一位居住在密林的天神欲想悲憫那位比丘、利益那位比丘,欲想警策那位比丘,於是前往他那裏,然後對他誦出這首偈頌:

  “你於林中修獨住,
  猶如獨木離群居;
  多人對你感欣羡,
  如地獄眾望生天。”

  那位比丘受到天神的警策,生起警醒之心。

十.背誦

  有一次,一位比丘住在拘薩羅的某個密林。

  這時候,那位比丘之前持續過多地作背誦,之後過少事務的生活,保持沉默。一位居住在密林的天神聽不到那位比丘背誦法義,於是前往那位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誦出這首偈頌:

  “比丘常誦諸法句,
  為何你今不相同?
  聽法能得淨信心,
  人皆稱讚誦法者。”

  那位比丘說:
  “之前未能得無欲,
  故此愛著誦法句;
  由於現得無欲故,
  各種見聞與所想,
  知後全部皆放下。
  此受智者所稱譽。”

十一.不如理

  有一次,一位比丘住在拘薩羅的某個密林。

  這時候,那位比丘在午休時生起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這些惡不善覺。一位居住在密林的天神欲想悲憫他、利益他,欲想警策他,於是前往那位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誦出這首偈頌:

  “不如理思維,
  賢者受覺侵;
  應捨不如理,
  如理起心念。

  心應向導師,
  向法向僧團,
  持戒心歡悅,
  由此得喜樂,
  充滿歡悅故,
  將能得苦盡。”

  那位比丘受到天神的警策,生起警醒之心。

十二.中午

  有一次,一位比丘住在拘薩羅的某個密林。

  這時候,一位居住在密林的天神前往那位比丘那裏,然後在他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炎夏中午時,
  鴉雀俱無聲,
  唯有林寂靜,
  使我心恐懼。”

  那位比丘說:
  “炎夏中午時,
  鴉雀俱無聲,
  唯有林寂靜,
  使我心歡喜。”

十三.放縱根門

  有一次,一些比丘住在拘薩羅的某個密林,他們愛說話,說話雜亂無章,內心混濁、散亂、搖擺、失念、沒有覺知、沒有定、迷亂,放縱根門。一位居住在密林的天神欲想悲憫他們、利益他們,欲想警策他們,於是前往那些比丘那裏,然後對他們誦出這首偈頌:

  “瞿曇之比丘,
  過往生活樂,
  飲食無貪求,
  住處無貪求;
  知世無常後,
  唯作苦盡行。

  現如村首長,
  此眾難供養,
  貪吃又嗜睡,
  迷醉於俗事。

  我實敬僧團,
  只斥汝小眾,
  猶如亡者般,
  遭棄無功用。

  於不放逸者,
  受我所稱說;
  於不放逸者,
  受我所禮敬。”

  那些比丘受到天神的警策,生起警醒之心。

十四.蓮花

  有一次,一位比丘住在拘薩羅的某個密林。

  這時候,那位比丘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來,然後走進蓮池中聞花香。一位居住在密林的天神欲想悲憫他、利益他,欲想警策他,於是前往那位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誦出這首偈頌:

  “仁者是盜賊,
  如此水生花,
  無問准許可,
  便自取來聞。”

  那位比丘說:
  “我只離遠聞,
  無摘無侵損,
  為何如此說,
  我是盜香賊?

  對於掘藕人,
  侵損蓮花者,
  如是粗惡事,
  為何不作聲?”

  那位天神說:
  “於粗劣之人,
  如裹糞尿布,
  我無從為說;
  但你除垢人,
  長期尋清淨,
  視毛端小惡,
  猶如大黑雲,
  故我為你說。”

  那位比丘說:
  “夜叉深知我,
  夜叉悲憫我,
  若再見我惡,
  願你告誡我。”

  那位天神說:
  “我非你下屬,
  亦非你工人;
  比丘你自知,
  何者為善道。”

  那位比丘受到天神的警策,生起警醒之心。

Footnotes

  1. 在《註釋》中說,那位比丘是一位漏盡比丘,因長途化食後需要休息,天神因他睡眠而認為這是放逸而警策他,於是那位比丘以偈頌說明,出家修行的意義在於清除各種漏,在於取證湼槃。
  2. 在《註釋》中說,獵豹是一個愚鈍的獵人,即使迦葉種尊者對他說法甚至施以神通燃亮手指,他也只是一心想著獵物;天神對迦葉種尊者的警策只是著他不用白廢心機。此經可對照《雜阿含經.一三三九經》(《大正藏》第二冊三六九頁中、下)。
  3. 在《註釋》中說,這時佛陀剛入滅,大迦葉尊者著令阿難尊者進入山林精進修行,以取得最高的果證然後參與結集;阿難尊者前往山林住下來,第二天入村化食時人們看見他,於是日夜都有人前往阿難尊者的住處,阿難尊者很多時都在安撫在家人,所以天神前來警策他,著他心向湼槃。
  4. 在《註釋》中說,那位比丘在那個家族化食的第一天便證得阿羅漢,而那個家族對那位比丘十分尊敬,邀請他長期受供,他出於感恩而讓那個家族種福,所以長期到那個家族中去。可作對照的《雜阿含經.一三四四經》(《大正藏》第二冊三七零頁中)則有所不同,內容是比丘跟長者婦嬉戲而起惡名聲,那位比丘因此而想自殺,天神化作那位長者婦而勸誡那位比丘,那位比丘之後成為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