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第十八章 普娜比丘尼(Puṇṇā)
書名|《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跡》
作者|釋了覺、釋了塵
在面對毫無意義的儀式及信仰,我們是否會因為權勢的欺壓、代代相傳的傳統、權威,乃至出於恐懼等心理因素,而不敢作出質疑?
普娜(Puṇṇā)雖是婢女出生,在面對古印度社會最高階級的婆羅門種姓所生起的錯誤見解時,她毫不猶豫地提出質疑,不亢不卑地舉起智慧之劍,斬斷無明與邪見。在真理前無畏的勇氣,源自於智慧的洞見。
無畏破斥諸邪見
普娜(別名︰普倪卡Puṇṇikā)出生於舍衛城(Sāvatthī),是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的取水婢女。由於出生之時正是主人家第一百位奴隸,因此名為「普娜」(Puṇṇā),意為「圓滿」。
有一次,她聽聞《獅子吼經》1而證得須陀洹果,入聖者之流,斷除了身見、戒禁取見及疑。
在冬天的某一個清晨,她至河邊打水,看見一位博學的外道婆羅門站立在冰冷的河水中哆嗦。當婆羅門從河中走上岸時,他濕著頭髮與衣服而凍得瑟瑟發抖。普娜看在眼裡,對婆羅門生起悲憫之心,為令他遠離邪見,於是與婆羅門展開對話。
她對婆羅門說︰「我是一名取水婢女,深怕被主人杖打責罰,即使在冬天冒著凛冽的寒風,我依然進入此河流2。婆羅門!是什麼令你恐懼害怕,驅使你堪忍嚴寒,顫抖著身子卻依然進入酷冷的河中? 」
婆羅門回答︰「普娜姑娘!你應該知悉,我如此做是為了履行善業,為了使惡業淨除。無論老人或少年,舉凡造作惡業者,只要他們以河水淨身,即可淨除惡業。」
「婆羅門!以盲導盲,是哪位愚昧無知者對你這麼說的?此人是否以河水淨身而確實淨除了惡業呢?倘若如此,魚類、烏龜、青蛙、水蛇、鱷魚以及所有水族生物,它們皆可出生在天界;那些屠羊者、殺豬者、捕魚者、獵人、盜賊、劊子手等其他造作惡業的人,他們僅需以河水洗滌身體,所造下的惡業便能去除?倘若河水能洗滌你曾經造作的惡業,也能運走你所有的善業,你將被剝洗得赤裸裸而空無惡福。」
普娜接著說︰「婆羅門!若你希望淨除惡業,還不如不作惡行,正是那令你恐懼的惡業,讓你不斷地進入冰冷的河水之中。莫造惡業,婆羅門!切勿讓嚴寒凍傷了你的皮膚!」
引導婆羅門正見
婆羅門聽聞普娜一番智慧的話語,如醍醐灌頂,又恍如大夢初醒,他感激地說︰「我誤入歧途,是你將我引導至聖者之道。我將以此沐浴衣布施予你!」
普娜說︰「此沐浴衣你且留著,我並不需要。若你懼怕苦、不喜苦,那麼切勿造作惡行。無論是顯現於外的身、語惡行,或是覆藏在內的不善心念,切莫造作任何惡業。」
「倘若你造作惡行,無論已作或將作,皆無法逃離苦的逼迫。即使祈求那些地獄等惡報之苦不跟隨著你,或選擇從該處逃離,惡業的果報始終令你無處可逃。倘若你畏懼苦,不喜於苦,則皈依佛、法、僧,並受持戒律,你將獲得利益。」
婆羅門聽聞普娜的話語,內心深感觸動。他依照普娜的指示去落實,皈依佛、法、僧,並持守淨戒。不久之後,婆羅門聽聞佛陀說法而出家,精進修行並證得阿羅漢果,獲得三明。
他道出以下偈子,之後被普娜所複述,記載於《長老尼偈》︰
皈依佛法僧,嚴持清淨戒,
皈依與持律,於我確有利。
先為婆羅門親族,今為真實婆羅門,
逮得三明有智慧,為聞經者淨行者。3
「我皈依佛、法、僧,清淨持戒律,透過皈依與持戒,確實對我有利益。我曾是婆羅門種姓,學習婆羅門的《梨俱》、《夜柔》、《娑摩》三吠陀而謂『具三明』;精通婆羅門的經典而稱『聞經者』;藉由河水淨身而為『淨行者』。」
「如今我成為真正的勝義婆羅門,獲得宿命明、天眼明及漏盡明而謂『具三明』;證得道果之智而謂『聞經者』;淨除惡行而謂『淨行者』。」
出家得漏盡解脫
普娜與婆羅門展開的一席智慧對談,贏得雇主給孤獨長者的讚譽及隨喜。給孤獨長者解放她奴隸之身,讓她獲得自由。
在給孤獨長者的允許下,她出家成為比丘尼,並在短時間內證得阿羅漢果,獲得三明、六種神通、四無礙解及八解脫。
《譬喻經》如是記載其證悟宣言︰
修習有大慧,依聞具聞者,
前生由慢故,餘業生賤族。
燒盡諸煩惱,斷除一切有,
如象斷繫縛,我住於無漏。
四種無礙解,此等八解脫,
以作證六通,完成佛教導。4
「我藉由修習而具有大智慧,依於聽聞而成就多聞。由於前生傲慢之業尚未耗盡,我出生於奴隸賤民。如今煩惱已燒盡,一切導致再生的『有』已斷除,猶如大象已斷繫縛,我住於無漏。我獲得四無礙解及八解脫,作證六種神通,已完成佛陀的教導。」
往昔惡業已殆盡
普娜比丘尼在過去多生前,已值遇六尊佛。於過去毘婆尸佛(Vipassī Buddha)出於世間時,她出生於良家,由於恐懼輪迴之苦而在比丘尼僧團出家。她嚴持淨戒,精通三藏且博學多聞,成為佛法的教授者。
相同的經歷一再重複於接下來她所值遇的五尊佛,即尸棄佛(Sikhī Buddha)、毘舍浮佛(Vessabhu Buddha)、拘留孫佛(Kakusandha Buddha)、拘那含佛(Konāgamana Buddha)及迦葉佛(Kassapa Buddha)。在她所值遇的五尊佛期間,她皆是持戒清淨的比丘尼,多聞及精通三藏,並善說佛法。但是由於傲慢,她無法根除煩惱。
《譬喻經》記載,在迦葉佛的教法時期,她出家為比丘尼,賢明且博學多聞。當人們以法義向她提問時,她的說法令聽者對她生起尊敬。她常向眾人開示佛法的義理,由於多聞而生起傲慢心,她輕蔑溫和善良的比丘尼。
此生是她的最後一生,由於過去傲慢之業,她在舍衛城給孤獨長者家的婢女胎中受孕。在遇見外道婆羅門時,她已是一位須陀洹聖者。此階段的聖者已斷除三結,包括戒禁取見,即不執取於那些錯誤的修行方法、禁戒或儀式,不再認為那些錯誤的行為可以達至解脫或導向清淨。
由於須陀洹聖者已生起法眼,對「法」已不再存有疑惑,他們對「哪些修行能導向解脫」、「哪些行為對解脫毫無意義」具清淨的法眼明辨。 因此,即使普娜屬於社會奴隸階級,在面對最高階級的婆羅門種姓的無益作為時,她毫無畏懼地提出挑戰。她不亢不卑地以鋒利的智慧,顛覆根深蒂固的傳統,輕易斬斷婆羅門的邪見,引導他走向聖道。
由於過去的波羅蜜成熟,普娜比丘尼出家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由此可見,尊貴並非源於出生背景,從汲水奴隸成為人天禮敬的阿羅漢尼,普娜比丘尼因獲得智慧、斷盡一切煩惱,而成為如意寶般尊貴。
此承載佛法之器,人類皆平等具有,無論何種出生皆有親證佛法的能力。善用珍貴的人身資本,投入體驗佛法的努力,我們將可超越世間一切的相對,而臻至圓滿。
電子書:
有聲書:
淨除惡業不如不作惡——普娜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