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第二章 菩薩成道日的金缽乳糜

第二冊•第二章 最初皈依第一女居士──蘇珈達(Sujātā)

書名|《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跡》

作者|釋了覺、釋了塵

長部•大般涅槃經》(Mahāparinibbānasuttaṃ)記載,佛陀曾宣說︰「此兩種供食,有同樣的善果、同樣的果報,比其他供食更為殊勝、更大利益、更大果報。哪兩種呢?一者、食用那供食後,如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二者、食用那供食後,如來入於無餘涅槃。」1

蘇珈達(Sujātā)是有幸供養此兩種供食之一者。在菩薩即將成佛的那一天,蘇珈達供養菩薩乳糜。食用之後,菩薩即在當天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求願滿,履行還願

蘇珈達出生於尼連禪河(Nerañjarā)優樓頻螺林(Uruvelā)一座名為瑟那(Senā)的城市。她的父親是一位富人,名為瑟匿亞(Seniya)。

當她已達適婚的年齡時,她到瑟那城附近的一棵榕樹下獻祭。對榕樹守護神獻供之後,她如是祈求:「願我能嫁入相同血統的良家,首胎是男孩。若我的願望能順利達成,每年我將以乳糜向榕樹守護神獻供。」

隨後,蘇珈達的願望一一實現。她嫁給波羅奈(Bārāṇasī)一名門戶相對的富人,婚後首胎是位男孩,取名為「耶舍」(Yasa)。因此,蘇珈達每年在衛塞月2(Vesākha)滿月日,皆前往那棵榕樹下還願,以乳糜供奉榕樹守護神。如此持續二十餘年,直至兒子耶舍已婚,擁有三座豪宅,享受富裕奢華的居家生活,她依然履行還願的諾言。

準備乳糜,瑞相環生

在大曆第一〇三年3,蘇珈達為準備獻供乳糜,而做以下籌備工作︰首先,她放一千頭乳牛在甘草林吃草,隨後將此一千頭乳牛所擠出的乳汁,餵養另外五百頭乳牛;此五百頭乳牛的乳汁,再使另外二百五十頭乳牛飲;兩百五十頭乳牛的乳汁餵養另外一百二十五頭乳牛;一百二十五頭乳牛的乳汁餵養另外六十四頭乳牛;六十四頭乳牛的乳汁讓其他三十二頭乳牛飲;三十二頭乳牛的乳汁讓另外十六頭乳牛飲;十六頭乳牛的乳汁讓另外八頭乳牛飲。蘇珈達採取以上步驟,以獲得香濃醇厚及營養豐富的乳奶,以此乳奶烹調乳糜。

那時,悉達多菩薩放棄六年苦行。在衛塞月滿月日前夕,悉達多菩薩做了五大預示夢4。菩薩從夢中醒來,跏趺而坐分析夢境,熟思:「今日必將成佛。」

在衛塞月滿月日,悉達多菩薩潔淨自身後離開該處。當他抵達蘇珈達每年供奉的榕樹時,菩薩在那棵樹下面朝東而坐,等待托缽時間的到來。那時,整棵榕樹因菩薩身上散發的光芒而光耀熠熠。

那天,蘇珈達心想︰「我將在今日供養乳糜」。於是在清晨早起,前往那八頭精選的乳牛處取奶。那一天,小牛犢不知何故不靠近這些乳牛吸取乳汁,更神奇的是,當蘇珈達的女僕將取奶的容器置放好時,乳汁自動流入容器中。見此前所未有的現象,蘇珈達親自將收集的鮮奶倒入嶄新的鍋中,親手將火點燃,開始炊煮乳糜。

當乳糜煮沸時,大量巨大的泡沫在鍋中向右迴旋,然而卻沒有一滴牛奶溢出,也無絲毫煙氣繚繞上騰至爐灶上方。此時,統領四天王天的四位天王,持著天劍站立守護著火爐。大梵天王以白寶蓋罩在鍋子的上方;帝釋天將柴薪平均置放,使它燃燒;天人以神通力,恰如以棒榨蜂巢之蜜,從二千島歟圍繞的四大洲中,採集適宜天人及人類的營養食物,並將它們放入鍋中。天人們以此方式參與蘇珈達烹飪乳糜的過程。

蘇珈達在一日間頻繁見到令人驚奇的瑞相,她喚女僕普那(Puṇṇā)說:「親愛的普那!今天我們的榕樹守護神心情似乎特別好,因為這二十餘年間,我未曾見過此等奇妙瑞相。你趕緊前往榕樹處打掃,清理守護神居住的地方。」

「好的,主人!」女僕回答。

女僕普那立即啟程前往榕樹處。當她抵達時,見菩薩在榕樹下面朝東而坐。菩薩金身散發的光芒,使整棵榕樹金光閃閃。普那驚喜交集,心想:「今天榕樹守護神已從榕樹降下,正端坐在該處,等待親手接受祭品!」她欣喜若狂地急奔回家,向女主人報告此事。

蘇珈達聽後喜出望外,歡喜地說:「太好了!女孩!我將解放你奴隸的身分,讓你獲得自由。從今日起,你即是我的長女。」語畢,蘇珈達賜予普那適合作為她女兒的各種衣裳及裝飾品。

供養菩薩,成佛之食

依照慣例,菩薩即將成佛當天將獲得乳糜供養,而且僅適於以價值十萬金的金缽來接受此食。

當時,蘇珈達心想:「我將把乳糜放入金缽中。」

於是,她從房裡取出一枚價值十萬金的金缽,隨後將烹調好的乳糜倒入缽中。乳糜恰如水中的蓮瓣,一滴不剩地悉數流入缽中。倒入的乳糜正好盛滿至金缽的邊沿,不多也不少。

蘇珈達以另一枚金缽,覆蓋在盛有乳糜的金缽上,以潔淨的捲布圍繞,並掛上美麗的花環。蘇珈達將自己盛裝打扮,以各種裝飾嚴飾自身,隨後將金缽置於頭頂上,盛重端莊地走向榕樹。

當她看見坐在榕樹下的悉達多菩薩時,內心雀躍萬分。她將菩薩當作榕樹守護神,屈身步行以示禮敬。之後,她將金缽從頭頂拿下並開啟缽蓋,再持馨香之花所浸的香水金瓶,趨近菩薩並站立在菩薩不遠處。

悉達多菩薩在放棄王位出家時,曾有一個土缽,由瓦工大梵天(Ghaṭīkāra)所供養。這土缽在菩薩六年苦行期間從未離身。然而,在蘇珈達向菩薩獻上淨水時,這土缽瞬間消失了。菩薩因見不到土缽,於是伸出右手接受供水。接著,蘇珈達將盛滿乳糜的金缽一同置放於菩薩的手上。

悉達多菩薩看著蘇珈達,蘇珈達見狀,對菩薩說:「尊者!我供養您的乳糜置於金缽內,請尊者連同金缽一起接受,隨意前往任何您想去的地方。」

接著,蘇珈達如是祈願:「一如我已達成心願,願尊者的心願亦得成滿!」

語畢,蘇珈達即離去,對那價值十萬金的金缽無絲毫眷戀,猶如捨棄樹木的朽葉一般不屑一顧。

菩薩當夜,成等正覺

悉達多菩薩從座而起,環繞榕樹後,帶著盛有乳糜的金缽前往尼連禪河(Nerañjarā)畔。在尼連禪河有一處名為素帕提提達(Suppatitthita)的水浴場,是數十萬諸大菩薩在即將成佛當日,下往河中水浴之處。菩薩將金缽置放在通往河流的臺階上,下往水浴場沐浴。沐浴之後,在一棵樹下面朝東而坐。

隨後,悉達多菩薩將蘇珈達供養的乳糜製成四十九顆小丸,不多也不少,每一顆大小猶如多羅果之籽,菩薩在不飲水的情況下全部吞食。此四十九顆小丸是菩薩在成佛後的四十九日期間,維持色身的重要營養來源。在那七七日間,佛陀將在菩提樹附近的七處進入果定,不進食、不沐浴、不洗面及不大小便利。佛陀唯以果定禪悅度日。

當悉達多菩薩食用蘇珈達供養的乳糜後,手持金缽走至河岸邊,說道:「倘若今日我能成佛,且讓此缽逆流而上。倘若今日不能成佛,則讓此缽順流而下。」語畢,菩薩投金缽入尼連禪河中。

此時,悉達多菩薩的金缽切斷順流,直往河的中央,猶如加速的疾馬,逆流上行八十肘,然後在漩渦之中沉沒。此金缽直接下沉到龍王迦羅(Kāḷa)的龍宮,擊中賢劫前三尊佛即將成佛當天所使用過的三枚金缽。此三尊佛即是︰拘留孫佛(Kakusandha Buddha)、拘那含佛(Konāgamana Buddha)及迦葉佛(Kassapa Buddha)。當菩薩的金缽與前三尊佛的金缽相撞時,發出鏗鳴之音,然後止於前三枚金缽之下。

龍王迦羅(Kāḷa)聽見金缽撞擊之聲響,說:「昨日才一尊佛出世;今日又有另一尊佛陀出世了。」話畢,龍王起身,以數百句優美的詩句讚頌佛陀出於世間。距離迦葉佛的教法時期已十分悠久,以至於大地已上升一由旬三伽烏達(Gāvuta)。但是對迦羅龍王而言,猶如昨日與今日那般短暫。

隨後,悉達多菩薩在尼連禪河畔,開滿花的沙羅樹(Sāla)林中休息。那處遍滿芬芳馥郁的花朵,令人欣喜愉悅,菩薩在該處進入八定,獲得五神通5。黃昏時分,菩薩起立,如獅子般走在由天人及梵天所鋪飾的道路上,前往菩提樹的方向走去。一路上,天龍、夜叉、乾達婆以天花、香水供養,並輕柔地唱誦優美的天曲。天人及梵天供養的天花及香水遍覆一萬世界。

那時,悉達多菩薩遇見從反方向走來的刈草男子索地亞(Sotthiya),他手上正持著草。索地亞見到菩薩,善知菩薩的需求,將手中八攫草獻給菩薩。

悉達多菩薩在菩提樹處右繞,往東向西而立,東方是一切諸佛盤足、結跏趺坐之處,該處沒有震搖。菩薩得悉︰「此處不為一切諸佛所捨棄,又無震動之狀,應可打破煩惱的牢籠。」

於是,菩薩將索地亞所獻的草,震抖草束將它鋪上,此草立即成為面闊十四肘的金剛座。此金剛座是世上所有繪工、陶工難以繪製的堅固及壯麗。

背向菩提樹,悉達多菩薩面向東方,以猶如金剛般堅固的心,作此宣言:「假令我的皮膚筋骨、全身血肉乾枯,若不成正覺,我誓不解此跏趺之坐!」隨後,菩薩坐在雷擊亦不壞、不動的金剛座上。

此時,帝釋天前來禮敬,吹響長達一百二十肘的上勝螺貝,一次吹鳴則能迴響長達四個月。索訶主梵天(Sahampati)持三由旬的大白寶蓋為遮翳而立,迦羅龍王率領八萬龍女以百偈讚歎菩薩,一萬世界的天人及梵天前來禮敬菩薩,供養香花、香粉、熏香等,並歌頌讚揚菩薩。

魔羅天子捨棄天界的享樂,在菩薩六年苦行期間形影不離地尾隨菩薩,想逮得菩薩生起惡念的機會。然而,他逮不到任何菩薩偏離正念的瞬間。魔羅天子心想:「現在悉達多為成就佛果,已抵達菩提樹下。他正努力地想擺脫我控制的領域,我如何能忍受他離開我統治的三界呢?」他前往他化自在天(Vasavattī)召集魔軍,告知此事。

魔音轟動,魔羅天子率領龐大魔軍來到菩提樹下干擾菩薩,他騎著高達一百五十由旬的奇梨爾迦羅巨象(Girimekhala),變現一千隻手,各持不同的武器。魔羅天子率領的魔軍聲勢浩大,在他的前方有延伸至十二由旬的魔軍,左右各有十二由旬,上方有九由旬之高,後方則延伸至一萬世界的盡頭。魔軍叱吒風雲,怒吼之聲響徹一千由旬,猶如大地崩裂。他們變現為具有可怖之貌的怪物,猶如驚濤駭浪般奔向菩薩。

當魔軍大張旗鼓地接近菩提樹下時,世間出現凶兆︰千顆可怖的流星殞落,狂風暴雨侵襲、山崩地裂、海水逆流、煙霧瀰漫四周、日月失去了光明。

見此浩瀚軍勢,前來禮敬菩薩的天人望風而逃,四散奔跑,沒有一人敢立足在菩薩及菩提樹附近。帝釋天揹著螺貝,逃離至一萬世界的邊緣;大梵天棄大白寶蓋,逃往一萬世界的末端,然後返回梵天界;龍王棄八萬龍女潛入大地,遁隱於五百由旬外的曼蟄利迦龍宮(Mañjerika)。天人無一人敢逗留在該處,唯獨菩薩無畏地獨坐在菩提樹下,猶如大梵天獨住於幽靜的天宮。

即使凶兆顯然,魔軍氣壯山河,然而他們卻無法直接進入菩提樹壇城,不敢接近菩薩。魔羅天子告訴他的魔軍眷屬:「淨飯王之子——悉達多,非比尋常之人,我們不能正面與他作戰,必須由後方進攻!」

氣勢磅礡的魔軍由北方推進前來,此時悉達多菩薩環顧前方、左方及右方,見天人們皆已逃離,空無一人,心想︰「如此數如恆沙的魔軍前來攻擊我,現在無論是我的父母、兄弟或親族,無一人能幫助我,唯有我長久以來修習的十波羅蜜能作為我的伴侶及眷屬。我將以波羅蜜為武器,擊退成群的魔軍!」於是,菩薩憶念自己往昔的十波羅蜜。

此時,魔羅天子心想:「我將以九種武器攻擊悉達多,逼他逃之夭夭。」魔羅天子發動旋風,威力足以粉碎山峰及村落,然而旋風捲至菩薩身邊則停歇,就連菩薩袈裟的邊緣都無法吹動。於是,魔羅天子再發動大雨,大洪水波濤洶湧,淹至森林頂端,但是菩薩的袈裟卻無絲毫露滴之濕。魔羅天子再發動岩石之雨、刀槍劍雨、熱炭之雨、熱灰之雨、砂雨、泥雨,然而各種武器之雨滴落在菩薩足下,皆化為天花、薰香、旃檀粉末。魔羅天子發動最後的武器——大黑闇,但黑闇達至菩薩身邊,則猶如被日光驅散般消失。

如是魔王發動的九種天災武器全告失敗,縱然他再降下隕石,使煙霧瀰漫一萬世界,再以千道雷擊,依然無法傷害菩薩。於是他動用兵器——利刃飛錘,對菩薩說︰「悉達多太子!我將擊碎你的頭顱,讓它墜落地面。」

此兵器威力十足,倘若落在地面,地面十二年間將寸草不生;倘若飛空,天空十二年間將滴雨不降;倘若投向須彌山,須彌山將裂半而散成碎片。魔羅天子向菩薩拋出如是威力兵器,如轟雷鳴響劃過天際,但是達至菩薩身邊卻落在足下,猶如刮腳刀使用的捲繩。魔羅天子的傲氣大大受挫。

悉達多菩薩說︰「魔羅!見你的魔軍揚著旗子從四方而來,而你騎著奇梨爾迦羅巨象,我無畏地以智慧迎戰。你將無法讓我從這金剛座上起座或移動,我將見你無法那麼做!」

「魔羅!猶如壯者以大石粉碎瓷器,我不起此座,以單手即能將你們擊碎。無論是全世界皆臣服的樂十魔軍6

, 抑或是延伸至世界邊際的天魔軍,我將以智慧之力,一個不留地遣走他們。我將讓你及你的魔軍,猶如烏鴉被飛石驅走般愴惶而逃。」

「魔羅!倘若我決意變小,我能進入芥籽內往返行走;倘若我決意變大,我則能以身覆蓋整個世界。魔羅!我僅需使用一彈指的威力,就足以輕鬆擊敗你及你的魔軍。然而我對傷害眾生的惡行,並無絲毫欣喜。你這猶如蚯蚓般大小的魔羅,我若使用兵器或武力相向又有何益?即使與你這邪惡的魔羅多做談話亦不喜。」

焦慮的魔羅天子怒不可遏,對魔軍發令:「你們為何站立不動?別讓悉達多有成佛的機會!向前捕抓他、殺了他、砍截他、粉碎他,別讓他逃走了!」

他命令眷屬後,自己則乘坐在奇梨爾迦羅巨象的背上,一手揮舞著劍,接近菩薩並說:「悉達多!你速從此座起,這並非你所屬之物,此物乃我所擁有!」那時,眾魔軍變現各種可怖之狀,然而菩薩卻猶如慈父對待犯錯的孩子般,慈愛地容忍魔羅天子的惡行。

菩薩問魔羅天子:「何人能證明此物為你所擁有呢?」

魔羅天子伸出其手,說︰「以他人作為我的見證人又有何用?在你面前的所有魔軍,皆是我的見證人!」

那時,魔羅的上億眷屬齊聲說︰「我為證人!我為證人!」音聲之勢猶如大地震裂。

菩薩平靜地說:「魔羅!我為得此金剛座,多生多世中,未有任何布施我未落實,未有任何戒律我未持守,未有任何苦行我未實踐。魔羅!暫且不論及我多生多世所累積的布施波羅蜜,僅是我生為毘輸安多羅王(Vessantara)的那一輩子,我完成了七次廣大的布施,以布施妻子摩提王后(Maddī)為極致,感得大地為之震動七次。」

「如今我坐在此金剛座上,魔羅前來宣戰,為何大地沉寂不震動?魔羅!你使你的魔軍眷屬偏袒為你作證,然而此不具心識的大地乃平等無私,此厚載之大地作為我的見證人!」作如是宣言之後,菩薩伸出金色的右手,觸碰大地。

此時,大地猶如製造陶瓷的轆轤般激烈轉動,大地旋轉之聲使天空迴響隆隆之聲,於環繞須彌山的七座山脈間迴響不絕;一萬世界滾動而發出巨聲,猶如竹林燃火般劈啪作響;無雲的天空發出可怖的炮隆聲,猶如焦乾的穀物在熱鐵板上爆開;燃燒的火花降下,猶如餘燄未盡的木炭;天空雷電交加,發出轟隆雷聲。

魔羅天子發現自己被困在無止盡的喧囂巨響的天與地之間,無有庇護而深感畏懼。他扔下戰旗,捨棄千件兵器,尚未來得及看其坐騎巨象一眼,就鼠竄狼奔地迅速逃離。魔羅天子棄甲曳兵,其浩瀚魔軍亦破碎瓦解,紛紛向四面八方逃散,猶如塵灰被風吹走而散落各方,返回他化自在天。

天人們見魔軍已逃離,歡呼:「魔羅已敗,悉達多菩薩戰勝了!朋友!讓我們獻上勝利之物,歡慶菩薩的勝利,佛果即將圓成。」於是,龍、金翅鳥、天人、梵天,一萬世界的天人眾獻上花環、薰香、塗香,歌詠吟唱種種讚美之歌。

在日落前,菩薩擊退了魔軍。當時夕陽猶如金輪沉入大海般消失,東方海線生起一輪明月,猶如銀輪掛在空中,散發皎潔的光輝。菩薩金色之身,讓菩提樹及金剛座四周彷彿沉浸在金流之中,菩薩優美地結跏趺坐於金剛座上,菩提樹下。

當時,一萬世界的帝釋天前來吹響螺貝,一萬世界的大梵天持大白寶蓋而來,夜摩天之天王蘇夜摩(Suyāma)、兜率天之天王善喜足(Santusita)皆前來為菩薩持扇,五髻天神(Pañcasikha)及一萬世界的音樂天神以舞蹈、歌詠禮敬菩薩,所有一萬世界的天人皆歡喜持香花、七寶、淨水等供養及禮敬菩薩。即便如此,菩薩對天人們並不關注,菩薩僅一心觀照於法,發奮精勤,次第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初夜時,菩薩證得宿命明智(Pubbenivāsānussati abhiñña),憶起自己過去多生,從彼處沒後轉生此處,從此處沒後轉生彼處;中夜證得天眼明智(Dibbacakkhu abhiñña),了知一切眾生皆依於業,由於身、語、意的善行而投生善趣天界,由於身、語、意的不善行而投生惡趣、苦道、墮處、地獄,了知業果法則及緣起;後夜證得漏盡明智(Āsavakkhayañāṇa),並獲得一切知智(Sabbaññutāñāṇa)。菩薩思量十二緣起7的前後及順逆,如實地了知︰「此是苦,此是導致苦之因,此是苦之滅,此是導致苦滅之道。」由此獲得聖道(Ariyamagga),又稱「如實智」(Yathābhūtañāṇadassana)。

在旭日東昇之時,菩薩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從那一刻起,成為「無上正等正覺者」(Sammāsambuddha),成就遍知佛果。此時佛陀正值三十五歲,當日正是大曆一〇三年衛塞月滿月日。

喬達摩佛出於世間,一萬世界震動,世界的莊嚴美麗達到極致,世間出現三十二種徵兆,猶如菩薩入胎、出生時一般。一萬世界東方邊際揚起的幢幡之光,達至一萬世界西方的末端;西方末端的幢幡之光,亦達至東方的末端;北方與南方亦同。大地平面揚起的幢幡之光達至梵天,梵天的幢幡之光達至大地平面。

一萬世界中的各種樹木不合時令地開花結實,果樹結出果實累累。花朵奇異地綻放於莖、枝、蔓上,空中垂下開放的蓮花,地面有七莖之蓮破磐石而向上生。大地輕微震動,一萬世界猶如裝飾嚴好的花床。

一萬世界八千由旬中間為地獄,為太陽之光所不能照明,如今則被唯一的光明所照耀。深入八萬四千由旬的大海之水變甘甜,河水停止流動。盲人得以見色,聾者得以聞音,跛者能夠行走,枷鎖自行脫落。

佛陀已得遍知,如是省思︰「我已解脫巨大的輪迴之苦,我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者,為三界的導師。」佛陀內心喜悅地誦出二偈︰

經多生流轉,吾求作屋者,
但未得見之,受苦再再生。

已見作屋者!勿再為造屋,
椽桷皆毀壞,棟梁被摧折,
得滅盡愛,心既證無為。8

「多生以來,我在輪迴中尋覓,但找不到建造此屋舍之人,不斷地輪迴實為苦啊!造作屋舍的人啊!我已找到你了!勿再造作屋舍了! 所有煩惱之椽皆已毀壞,所有無明棟梁皆已摧毀,一切貪愛已除滅,我已證得涅槃。」

梵王勸請,佛陀說法

佛陀最初成就正等正覺,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七日受解脫之樂。之後,佛陀在菩提樹附近的六處地方各留七日,一共四十九日。

四十九日圓滿之時,佛陀在王處樹(Rājāyatana)下生起想洗臉之念,帝釋天即持藥果——阿伽陀(Agada)、訶梨勒(Harīṭaka),以及伽曼樹的楊枝、淨水來獻佛。佛陀嚼齒楊枝,並以阿耨達池的淨水洗面後,再往王處樹下端坐。

那時,帝梨富沙(Tapussa)與跋梨迦(Bhallikā)二位商人率五百輛車經過該處,被往昔有血緣關係的天人阻止其車,勸他們以食物供養佛陀。於是,他們帶著糕餅與蜜丸至佛陀之處,說︰「世尊!請以慈心接受我們的食物。」

然而,佛陀在接受蘇珈達供養乳糜當天,其缽已沉入河底而失,心想:「如來不能以手接受食物,我該以什麼器皿受食呢?」

四天王天的四大天王知道佛陀心中所想,由四方持來以青石寶珠製成的缽獻予如來,但被佛陀所拒絕。於是,四大天王再持來四個菜豆色的石缽,佛陀接受四大天王的四個缽,並將此四缽合而為一,成為一個缽,以此接受食物。

當帝梨富沙與跋梨迦見佛陀用膳完畢,手離缽時,他們頂禮佛陀的雙足,如是說:「世尊!我皈依世尊及法。世尊!我從今以後直至命終,請接受我皈依為優婆塞。」

他們是世間最初皈依的男居士,由於當時僧團尚未成立,僅有佛、法二寶,因此他們只有二皈依。9

在成道第五十日,佛陀出定後心中思惟:「我證得此法,甚深、難見、難解、寂靜、美妙,超越思考及推論的範圍而極致微妙,唯有智者才能體證。然而,眾生樂於愛執、欣於愛執、喜於愛執。要讓這些樂於愛執、欣於愛執、喜於愛執的人,見此緣依性、緣起法是困難的。要讓這些人見一切諸行寂止,一切緣依斷捨,渴愛滅盡,離、滅的涅槃亦是困難的。若我說法而他們不了解,我徒增疲勞、困憊而已。」佛陀如此思擇,心傾向於默然,不想說法。

當時,索訶主梵天知道佛陀心中所思,心想:「啊!世間敗壞!啊!世間敗壞!如來、應供、等正覺的心傾向於默然,不想說法。」於是,猶如力士屈伸臂般迅速地沒於梵界,出現在佛陀尊前。

索訶主梵天禮敬佛陀,右膝著地,合掌祈請:「願世尊說法!願善逝說法!眾生有少許塵垢者,若不聞法即將退墮;若得聞法,即將得悟。」佛陀告知索訶主梵天自己不想說法的原因,索訶主梵天如是作三次勸請。

由於梵天的勸請,佛陀出於哀愍有情,即以佛眼觀察世間,見眾生有塵垢少者、有塵垢多者、有利根者、有鈍根者、有資質好者、有資質差者、有易教導者、有難教導者、有見來世與罪過的怖畏者。於是,佛陀答應梵天的勸請,決定為眾生宣說佛法。索訶主梵天知道世尊已允諾為眾生說法後,即敬禮世尊,右繞而沒於該處。

佛陀心想:「我應先為誰說法呢?誰能迅速悟得此法?」佛陀知曉阿羅邏迦羅摩(Ālāra Kālāma)及鬱陀迦羅摩子(Uddaka Rāmaputta)賢明、伶俐且少塵垢,可惜已相續在七日前及昨日逝世。佛陀再觀察尚有誰能快速悟得此法,決定為五比丘說法。

於是,佛陀從優樓頻螺前往波羅奈(Bārāṇasī),在仙人墮處鹿野苑(Isipatana Migadāya)為阿若憍陳如(Aññā Koṇḍañña)等五比丘說法,最初說法為《轉法輪經》10(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ṃ),阿若憍陳如比丘證得須陀洹果。隨後其他四位比丘在佛陀的教導下,陸續證得須陀洹果。

佛陀初轉法輪後第六日,為五比丘宣說《無我相經》11(Anattalakkhaṇasuttaṃ),說法結束時,五比丘皆證得阿羅漢果,此時世間有六位阿羅漢。佛陀在仙人墮處鹿野苑度過成道後的首個雨安居12

蘇珈達子,善來比丘

不久之後,佛陀觀察蘇珈達的兒子——耶舍,其證悟因緣已成熟。

那時耶舍在波羅奈,家財萬貫,擁有三座毫宅各為冬季、夏季及雨季而設,並有眾多女侍伺候。當天晚上,耶舍在觀賞舞女的歌舞而累得入睡。當他在半夜甦醒時,見舞女們熟睡的醜態,當下對感官樂生起厭惡之心,他喃喃自語道:「啊!多麼可悲,身與心被各種煩惱及苦所逼迫,我自己如是被煩惱及苦逼迫!此是厄!此是禍!」

耶舍對俗家生活充滿厭惡,在無人發現之下,他穿上金鞋,當晚即離家。此時,天人守護著耶舍,讓家門及城門自動打開,想著︰「勿讓任何人妨礙耶舍出家。」於是耶舍徒步走至仙人墮處鹿野苑。

清晨,佛陀於空曠露處經行,見耶舍從遠處走來,於是止步,敷座而坐。那時耶舍趨近佛陀,口中依然悲嘆道︰「此是厄!此是禍!」

佛陀對耶舍說︰「我兒耶舍!此處無厄,此處無禍。我——佛陀,已證得之涅槃,不被任何苦及煩惱所逼迫。來!耶舍我兒,坐在此處,我——佛陀,將教導你導向涅槃之法。」

耶舍聽了歡喜踴躍,心想︰「此處無厄,此處無禍!佛陀已證得的涅槃,遠離煩惱及苦的逼迫及折磨。」於是他脫下金鞋,恭敬地對佛陀禮敬,坐在適當的位子。

佛陀為他次第教示布施論(Dānakathā)、持戒論(Sīlakathā)、生天論(Saggakathā)、諸過患(Kāmānaṁ ādīnava kathā)、出離功德(Nekkhamme ānisaṁsa kathā)。佛陀知悉耶舍的心,已遠離散亂、疑惑等而生起堪任心;遠離驕慢、邪見等而生起柔軟心;遠離五蓋而生起離障心;嚮往涅槃而生起歡喜心;具有淨信而生起明淨心。佛陀進而為他開示苦、集、滅、道。譬如清淨無瑕疵的白布,堪被染為黃、紅等色彩,耶舍坐在其處,生起遠塵離垢的法眼,得知「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證得須陀洹果。

隔天清晨,蘇珈達及耶舍的妻子四處遍尋,皆不見耶舍的身影。蘇珈達心急如焚,對耶舍的父親說︰「夫君!兒子耶舍不見了!」父親急忙派遣人騎著馬,往四個方向搜尋,自己則跟隨兒子穿著的金鞋所留下的足跡,一路前往仙人墮處鹿野苑的方向尋去。

佛陀遙見耶舍的父親從遠處趨近,心想︰「我應變現神通,使耶舍的父親雖坐於此地,卻見不到坐在此處的耶舍。」於是,佛陀以神通力將耶舍隱藏。

耶舍的父親趨近佛陀,問道︰「尊者!您有見到耶舍嗎?」

「富人!若你想見你的兒子,僅需在此處坐下。當你在此處坐下時,你將得見正坐在附近的兒子。」佛陀回答。

耶舍父親歡喜地想著︰「當我在此處坐下時,我將見到我的兒子,他坐在附近。」他對佛陀禮敬後,坐在適當的位子。

此時,佛陀依次為耶舍的父親說法,在聽聞佛陀說法後,耶舍的父親見法、超越疑惑,證得須陀洹果。他對佛陀說︰「真是絕妙!世尊!真是絕妙!世尊!猶如扶起倒者、揭開蓋覆者,為迷途者指明道路,在黑暗中持來油燈,令『有眼者得見種種色』。世尊如是以種種善巧為我說示法。我皈依世尊、法及比丘僧伽。世尊!我從今以後直至命終,請接受我皈依為優婆塞。」耶舍父親成為佛陀的男居士弟子中,首位證得須陀洹果,並皈依佛、法、僧的弟子。

當佛陀為耶舍的父親說法時,在一旁的耶舍斷盡諸漏而證得阿羅漢果。佛陀知悉耶舍已斷除一切煩惱,不復被貪愛望所覆,於是讓他與父親得以見面。

耶舍父親突然見到兒子正端坐在附近,雀躍地說︰「我的愛兒耶舍!你的母親見不到你而焦慮哭泣,救救你母親吧!」

耶舍並沒有回覆父親的話語,他望向佛陀。佛陀對耶舍的父親說︰「富人!你的兒子耶舍,以有學智13、以有學見觀法,猶如你已證得須陀洹果。他隨觀、隨知,其心無取著,斷盡諸漏而得心解脫,證得阿羅漢果。耶舍將不復像過去一般,住居家享受樂。」

耶舍的父親回答︰「世尊!耶舍已斷盡諸漏,已得利益及法樂,他已獲得身而為人的最高利益。世尊!為了我的利益,明日請在耶舍的陪同下,接受我的飲食供養。」佛陀默然而許。耶舍的父親知道佛陀默許後,起座禮敬右繞而離去。

當耶舍的父親離去後,耶舍恭敬地禮拜佛陀,說︰「世尊!請允許我在世尊座下出家受具足戒。」佛陀伸出其金色之手,呼喚耶舍︰「善來,比丘!」此時,耶舍即現比丘相,並完善地具備比丘所應具備的袈裟、缽及其他必備物品,同時得具足戒。此時,世間有七位阿羅漢。

開悟入流,皈依三寶

第二天,佛陀帶著耶舍比丘前往其父親家應供。蘇珈達及耶舍的前妻向佛陀禮敬後,坐於一面。佛陀知悉蘇珈達及耶舍的妻子,因耶舍的出家而感到憂傷不已,她們無法歡喜布施飲食。於是,在接受飲食供養之前,佛陀為她們次第說法,教示布施、持戒、生天之道,再指出諸的過患、出離的功德。當佛陀知悉她們的心已柔軟且堪任承載法,進而對她們闡明四聖諦。蘇珈達及耶舍的妻子坐在其處,生起遠塵離垢的法眼,證得須陀洹果。

蘇珈達對佛陀說︰「真是絕妙!世尊!真是絕妙!世尊!猶如扶起倒者、揭開蓋覆者,為迷途者指明道路,在黑暗中持來油燈,令『有眼者得見種種色』。世尊以種種善巧為我說示法。我皈依世尊、法及比丘僧伽。世尊!我從今以後直至命終,請接受我皈依為優婆夷。 」耶舍的妻子亦皈依三寶。

當蘇珈達得知當初在榕樹下接受乳糜供養的榕樹守護神,即是當天即將成佛的悉達多菩薩,她內心雀躍歡喜,對此具有大功德的供食感到欣悅。

蘇珈達、耶舍的父親及妻子親手供養勝妙飲食予佛陀及耶舍比丘。佛陀及耶舍比丘用膳完畢,說法後起座離去,往仙人墮處鹿野苑。

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向大眾說︰「比丘們!在我的女居士弟子中,最初皈依者,以瑟匿亞之女——蘇珈達為第一。」14

不久後,耶舍比丘的朋友聽聞他出家而紛紛來拜見,先有四位,後則有五十位,一共五十四位友人,皆被耶舍比丘引薦至佛陀之處。佛陀為他們次第說法,他們聞法後皆證得須陀洹果,並請求佛陀允許出家。佛陀喚︰「善來,比丘!」他們即現出家相,得具足戒。他們精進修習佛法,不久之後皆證得阿羅漢果。此時,世間一共有六十一位阿羅漢。15

佛陀在仙人墮處鹿野苑雨安居結束後,對比丘們說:「比丘們!我已解脫了天、人的一切羅網。比丘們!你們亦解脫了天、人的一切羅網。比丘們!去遊方吧!為了眾生的利益、眾生的安樂,出於對世間的哀愍,為了人天的義利、利益及安樂,切勿兩人同行在一條路上。比丘們!教示初善、中善、後善,具足義理與文句的佛法,顯示具足圓滿的梵行。眾生當中有塵垢較少的人,若沒有機會聽聞佛法則會退墮,若得聽聞佛法即能證悟。比丘們!我將前往優樓頻羅林說法。」16

蘇珈達的兒子——耶舍比丘及其友人,為世間首六十一位阿羅漢,成為世間首批弘揚佛法的先鋒,讓佛法光耀世間,利益無數有情眾生。

往昔心願,最初皈依

蘇珈達此生成為最初皈依第一女居士,有其過去的淵源。十萬劫前在勝蓮華佛(Padumuttara Buddha)的教法時期,蘇珈達出生於鵞城(Haṃsavatī)富有的家庭。當她聽聞勝蓮華佛說法時,佛陀將一位女居士置為「最初皈依第一」的殊榮。她渴望自己擁有如此之殊譽,向佛陀及僧團行廣大布施供養後,發如是願。勝蓮華佛預言,她的願望將在未來佛座下實現。

她在十萬劫間僅流轉於天界與人間,直至喬達摩佛出於世間時,出生在富人瑟匿亞之家。她供養即將成佛的悉達多菩薩珍貴的乳糜,成就佛陀所說,比一般施捨更為殊勝、更大利益、更大果報的供食。


電子書:

有聲書:

01 最初皈依第一女居士——蘇珈達

02 最初皈依第一女居士——蘇珈達

Footnotes

  1. 《長部》16經。
  2. 衛塞月(Vesākha)大約在四月至五月之間。
  3. 大曆一〇三年相當於西元前589年。
  4. 菩薩五大預示夢︰一、頭枕雪山,手達兩海,預示他將成佛;二、腹生藤蔓,直達雲端,預示他將覺悟八聖道;三、四色諸鳥,其身化白,預示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四種姓皆可在如來所宣說的法與律中出家,證得無上解脫;四、眾蛆環繞,佈滿膝蓋,預示眾多白衣在家人終生皈依如來;五、涉糞山不染,預示佛陀獲得四資具而不貪愛執著。
  5. 佛陀證得八定及五神通記載於《勝者莊嚴疏钞》(Jinālañkāra Ṭīkā),但《佛種姓經注釋》(Buddhavaṁsa Aṭṭhakathā)及《因緣譚總序》(Jātaka Aṭṭhakathā Nidāna)並沒有提及。根據《勝者莊嚴疏鈔》,悉達多菩薩在阿羅邏迦羅摩(Ālāra Kālāma)及鬱陀迦羅摩子(Uddaka Rāmaputta)處學習禪定時,已獲得八定及五神通,但六年苦行期間逐漸退失。在沙羅樹林時,悉達多菩薩再次修習八定及五神通。佛陀在降魔時,對魔羅說︰「倘若我決意變大,我能以身覆蓋整個世界」,並提起過去成為毘輸安多羅王(Vessantara)的布施善行,此乃宿命通,證明此說法並無誤。菩薩在金剛座上,為證得佛果,而讓此神通發揮至極致。
  6. 《經集•精勤經》(Padhānasuttaṃ)記載「十魔軍」如下︰

    第一軍,不樂第二軍,
    飢渴第三軍,渴愛第四軍,  
    惛眠第五軍,怖畏第六軍,
    疑為第七軍,傲慢汝八軍,  
    恭敬利名譽,邪行得名聲(第九軍),
    稱揚讚自己,貶下毀他人。(第十軍)
  7. 十二緣起(Paṭiccasamuppāda)︰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悲、苦、憂、惱生起。如此,這整個苦蘊生起。
  8. 《法句經》第153~154偈。
  9. 《增支部》1集248。
  10. 《相應部》56相應11經。
  11. 《相應部》22相應59經。
  12. 佛陀初轉法輪的事跡,請參閱第二冊第九章「世間首位證悟優婆夷」。
  13. 「有學」(Sekha)指為斷盡一切煩惱,而修學無漏之戒、定、慧,及擇滅之理者。亦即佛弟子雖能知見佛法,然尚有煩惱未斷,必須有待修行學習戒、定、慧等法,以斷盡煩惱,證得漏盡,以其尚有法可修學,故稱「有學」。在四向四果中,除最後之阿羅漢果外,其餘四向三果等七者皆為「有學」;相對於此,證得阿羅漢果者,已斷盡一切煩惱而無所學習,稱為「無學」。
  14. 《增支部》1集258經。巴利文為「Etadaggaṃ bhikkhave mama sāvikānaṃ upāsikānaṃ paṭhamaṃ saraṇaṃ gacchantīnaṃ yadidaṃ sujātā senānīdhītā」。
  15. 佛陀、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耶舍比丘及其五十四位友人,當時世間一共有六十一位阿羅漢。
  16. 《律藏》大品•第一大犍度•魔緣(V.i 20)。